辨善病风厥消瘅寒热痹积聚善忘善饥不瞑多卧形状篇

《形色外诊简摩》书籍目录

(出《灵枢》)

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有病矣。

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肉不坚,腠理疏故也。何以候肉之不坚也?曰, 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浑然,谓未甚异于常人也。)

人之善病消瘅者,五脏皆柔弱故也。(五脏脆与五脏脉微小者,皆苦消瘅。)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者多怒,柔者易伤也。(言其性情刚强,五志火盛,脏体柔脆,不胜其灼,故津燥多怒。)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刚暴而肌肉弱者也。

人之善病寒热者,必其人小骨而弱肉也,何以候骨之大小,肉之坚脆,色之不一也?(上句未及色,盖脱文。一,纯也。)曰∶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又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 ,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污然独异,(天,额角。地,颊车。)此其候也。而又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

人之善病痹者,理粗而肉不坚也。痹之高下有处,各视其部。(部,面之色部也。义详面色篇中。)

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也。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肠胃之间,寒温不次。(积聚,有因饮食生冷,胃中血液瘀凝,有因风寒自经络内袭,日久痰血相裹结。)邪气稍(渐也。)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上五条出五变篇。)

人之善忘者,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荣卫久留于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又曰∶气并于上,乱而善忘。)

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则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当是实字。)故不嗜食也。

人之病而不得卧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人之病而目不得视者,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则目常闭也。

人之多卧者,其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也。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湿,痰水也。解,利也。凡人身伤于湿与多痰者,其性皆好卧。)夫卫气者,昼行于阳,(经也。)夜行于阴,(脏也。)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卫气留久而行迟者,其气不清,目常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则卫气留于阳者久,故少瞑也。(此皆素性然也。)其卒然多卧者,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亦有因胃实不寐者,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或食填太阴,或痰饮格于中焦。故凡痰据于阳,令人多卧;痰据于阴,令人不寐。)故卒然多卧矣。(上五条出大惑论。按∶《灵枢》口问篇所论十二邪,亦人之常病也,但言荣卫气血,不及外诊之形,故不具录。)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荣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也。(出营卫生会篇。)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形色外诊简摩》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形色外诊简摩》书籍目录
  1. 辨善病风厥消瘅寒热痹积聚善忘善饥不瞑多卧形状篇《形色外诊简摩》
  2. 辨痧疹腹痛《医门补要》
  3. 辨善恶顺逆《中医外科学》
  4. 辨涩脉《诊脉三十二辨》
  5. 辨善后《白喉条辨》
  6. 辨色失误《百病自测》
  7. 辨伤寒(附寒极似热)《幼科铁镜》
  8. 辨色论《女科折衷纂要》
  9. 辨伤寒二《伤寒寻源》
  10. 辨色及病《沈氏女科辑要》
  11. 辨伤寒感寒中寒外感内伤《冯氏锦囊秘录》
  12. 辨色歌《小儿推拿广意》
  13. 辨伤寒可汗不可汗《冯氏锦囊秘录》
  14. 辨色法《医理真传》
  15. 辨伤寒受病阴阳不同一条《伤寒贯珠集》
  16. 辨色《女科证治准绳》
  17. 辨伤寒太阳经再传《冯氏锦囊秘录》
  18. 辨色《白喉条辨》
  19. 辨伤寒未解将解《冯氏锦囊秘录》
  20. 辨三因《察病指南》
  21. 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温病正宗》
  22. 辨三痞论并方《中藏经》
  23. 辨伤寒五十九刺《续名医类案》
  24. 辨三经标本并病《白喉条辨》
  25. 辨伤寒一《伤寒寻源》
  26. 辨三关《针灸大成》
  27. 辨伤寒疫气不同歌《伤寒百证歌》
  28. 辨三部九候脉证《脉经》
  29. 辨伤寒中寒假热假胀《冯氏锦囊秘录》
  30. 辨乳痈乳疽论《疡科心得集》
  31. 辨上焦病脉证并治《婴儿论》

《形色外诊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