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人迎三部趺阳九候五脏六腑脉法
论曰∶诊脉之法,其要有三∶一曰人迎,在结喉两傍,取之应指而动,此部法天也。二曰三部,谓寸关尺也。于腕上侧有骨稍高,曰高骨。先以中指按骨,谓之关,前指为寸部,后指为尺部。尺寸以分阴阳,阳降阴升,通度由关以出入,故谓之关,此部法人。三曰趺阳在足面系鞋之所,按之应指而动者是也,此部法地。三者皆气之出入要会,所以能决吉凶生。凡三处大小迟速相应齐等,则为无病之人。故曰∶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满五十,未知生死,以三者为决死生之要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太阳,谓阳极也。四盛以上隔阳,谓无阴以收也。寸口一盛病在少阴,二盛病在太阴,三盛病在厥阴,厥有尽也。四以上为关阴,谓无阳以系也。隔阳者,气上而不能下,则吐逆;关阴则闭塞,大小便不通皆死不治。九候者,谓三部之位,一位有三候。浮取之属阳,沉取之属阴,中得之为胃气故无胃气则死。五脏之脉,轻手于皮肤得之者肺也,至肌得之者心也,至肉得之者脾也,筋得之者肝也,至骨得之者肾也。五者轻重皆应,是谓五脏之气全也。又有推而外之在经推而内之在血脉。凡诊平人之脉,当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脉络调可以见有余不足之脉。一呼行三寸,一吸行三寸,呼吸行六寸而脉四至,呼吸之间又一此盛脉得天全者也。若过十息,脉应五十动,又须与气相应。往来缓急,得中润泽,如流行源源者,此寿脉无疾也。若不满五十动一止,此一脏之气绝,四岁死,三十动一止死,二十动以下一止,期以岁月死。若与形气不相应,往来短促枯燥无首尾,此不寿之多病。凡诊病脉,则不拘昼夜,审脉所以察其由,则寒热虚实见矣。凡脉病患不病者死病脉不病者生。

- 辨人迎三部趺阳九候五脏六腑脉法《全生指迷方》
- 辨人迎气口脉《诊脉三十二辨》
- 辨认疮法《医理真传》
- 辨人身气血盛衰时日篇《形色外诊简摩》
- 辨认痘法《医理真传》
- 辨热症有虚实气不同论《眼科阐微》
- 辨认脉法《医理真传》
- 辨热疟似惊风伤寒《幼科铁镜》
- 辨认目疾法《医理真传》
- 辨热病一《伤寒寻源》
- 辨认内外发热证至要约言《伤寒恒论》
- 辨热病二《伤寒寻源》
- 辨认一切阳虚证法《医理真传》
- 辨缺盆疽痈胛痈论《疡科心得集》
- 辨认一切阴虚证法《医理真传》
- 辨岖吐哕证《医宗金鉴》
- 辨认诸症法《医理真传》
- 辨轻重《冯氏锦囊秘录》
- 辨柔痉不恶寒之误《研经言》
- 辨气血虚实证《痘疹心法要诀》
- 辨乳癖乳痰乳岩论《疡科心得集》
- 辨气血虚实证《医宗金鉴》
- 辨乳痈乳疽论《疡科心得集》
- 辨气少气盛《内外伤辨》
- 辨三部九候脉证《脉经》
- 辨气《广瘟疫论》
- 辨三关《针灸大成》
- 辨起居性情《医理真传》
- 辨三经标本并病《白喉条辨》
- 辨脐上下《医学摘粹》
- 辨三痞论并方《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