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辨善恶顺逆
辨善恶顺逆,即指判断外科疾病的预后好坏。所谓“善”就是好的现象,“恶”就是坏的现象;“顺”就是正常的现象,“逆”就是反常的现象。善、恶、顺、逆,系指病理过程的相对而盲,其中的“善”和“顺”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反之,凡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逆证。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者,表示预后较好;出现恶的症状者,表示预后较差。善恶大多指全身症状的表现,顺逆多指局部情况。历代医家总结出的“五善七恶”、“顺逆吉凶”辨证方法,给外科疾病判断预后提供了可遵循的指标。判断预后的好坏,既要观察局部症状的顺逆,又要结合全身症状的善恶,两者必须综合参看,加以分析,才能进行全面的判断。
一、辨善证、顺证
(一)五善
1.心善
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2.肝善
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3.脾善
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调。
4.肺善
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
5.肾善
(二)顾证
1.初起
由小渐大,疮顶高突,掀红疼痛,根脚不散。
2.已咸
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
3.溃后
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易脱,肿消痛减。
4.收口
疮面红活鲜润,新肉易生,疮口易敛,感觉正常。
善证与硕证,是人体在感受病邪后而发生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症状,但由于正气未衰,气血尚充,能与病邪相争,而且人体的正气占优势地位,故发生疮疡后,其在初起时根脚不散;已成时顶高根收,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腐肉易脱,肿痛很快消失;收口时新肉易长,疮口易敛。而且正能胜邪,毒邪不易扩散,不致侵及人体内脏,也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因此预后良好。
二、辨恶证、逆证
(一)七恶
1.心恶
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2.肝恶
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3.脾恶
4.肺恶
皮肤枯槁,痰多音暗,呼吸喘急,鼻翼煽动。·
5.肾恶
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6.脏腑败坏
7.气血衰竭(阳脱)
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
(二)逆证
1.初起
形如黍米,疮顶乎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
2.巳成
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
3.溃后
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
4.收口
脓水清稀,腐肉虽脱,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
恶证与逆证,是人体感受病邪后,由于正气虚衰,气血不充,在邪正相争过程中,正不胜邪,而以病邪占优势地位,故发生疮疡后,其在初起时,由于正气不足,不能令毒外出,故顶塌根散;已成之时,由于气虚不能成其形,血虚不能华其色,正虚不能载毒外出,故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因气血不足,无以酝酿成脓,托毒外出,故肉坚无脓,肿痛不减;收口之际,因气血大衰,脾土败坏,无以助长新肉,故见种种逆证。如毒邪扩散,内侵脏腑,则恶证频现,预后不佳。
临床上应注意,即使见到预后良好的善证、顾证,也不能疏忽,应时刻预防转成预后不良的恶证、逆证;若见到恶证、逆证,也不可惊惶,应及时进行救治,如治疗得当,也能转为善证、顾证。

- 辨善恶顺逆《中医外科学》
- 辨善病风厥消瘅寒热痹积聚善忘善饥不瞑多卧形状篇《形色外诊简摩》
- 辨善后《白喉条辨》
- 辨痧疹腹痛《医门补要》
- 辨伤寒(附寒极似热)《幼科铁镜》
- 辨涩脉《诊脉三十二辨》
- 辨伤寒二《伤寒寻源》
- 辨色失误《百病自测》
- 辨伤寒感寒中寒外感内伤《冯氏锦囊秘录》
- 辨色论《女科折衷纂要》
- 辨伤寒可汗不可汗《冯氏锦囊秘录》
- 辨色及病《沈氏女科辑要》
- 辨伤寒受病阴阳不同一条《伤寒贯珠集》
- 辨色歌《小儿推拿广意》
- 辨伤寒太阳经再传《冯氏锦囊秘录》
- 辨色法《医理真传》
- 辨伤寒未解将解《冯氏锦囊秘录》
- 辨色《女科证治准绳》
- 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温病正宗》
- 辨色《白喉条辨》
- 辨伤寒五十九刺《续名医类案》
- 辨三因《察病指南》
- 辨伤寒一《伤寒寻源》
- 辨三痞论并方《中藏经》
- 辨伤寒疫气不同歌《伤寒百证歌》
- 辨三经标本并病《白喉条辨》
- 辨伤寒中寒假热假胀《冯氏锦囊秘录》
- 辨三关《针灸大成》
- 辨上焦病脉证并治《婴儿论》
- 辨三部九候脉证《脉经》
- 辨烧热《幼科铁镜》
《中医外科学》
- 总论
-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 二、中医外科疾病命名与分类释义
- 三、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 四、外科诊法
- 五、外科治法
- 第一章 疮疡
- 第二章 乳房疾病
- 第三章 瘿
- 第四章 瘤
- 第五章 岩
- 第六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 第一节 热疮
- 第二节 蛇串疮
- 第三节 疣
- 第四节 黄水疮
- 第五节 癣
- 第六节 麻风
- 第七节 疥疮
- 第八节 虫咬皮炎
- 第九节 接触性皮炎
- 第十节 湿疮
- 第十一节 天疱疮
- 第十二节 药毒
- 第十三节 瘾疹
- 第十四节 牛皮癣
- 第十五节 风瘙痒
- 第十六节 风热疮
- 第十七节 白疙
- 第十八节 面游风
- 第十九节 粉刺
- 第二十节 酒渣鼻
- 第二十一节 油风
- 第二十二节 猫眼疮
- 第二十三节 瓜藤缠
- 第二十四节 红蝴蝶疮
- 第二十五节 淋病
- 附:非淋菌性尿道炎
- 第二十六节 梅毒
- 第二十七节 尖锐湿疣
- 第七章 肛门直肠疾病
- 第八章 男性前阴病
- 第九章 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