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认一切阴虚证法
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阳气二字,指火旺。火旺则水亏,此阴虚之所由来也)。外虽现一切阴象,近似阳虚症,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讠严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益阴二字,包括六阴在内,照上气血盛衰篇,论气有馀便是火一段,存阴、救阴、化阴、育阴诸方俱备,仔细揣摩,便知阴虚之道也)。然亦有近似阳虚者,历指数端。阴虚症,有脉伏不见,或细如丝,而若阳虚极者(热极则脉伏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有四肢冷如冰,而若阳绝者(邪热内伏,而阳气不达于四末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忽然吐泻,大汗如阳脱者(此热伏于中,逼出吐泻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有欲言不能,而若气夺者(热痰上升蔽壅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此处不过具其一二,余于阴虚证作有问答数十条,反复推明,细玩便知。
按阴虚症皆缘火旺(火即气),火盛则伤血,此千古不易之理。后贤专以火立论,而阴虚症之真面目尽掩矣。仲景存阴、化阴、育阴、救阴之法俱废,无人识矣,今特证之。
【阐释】阴虚之人,由于气有馀,则火旺,故多水亏血衰,其所现病情,多与阳虚相反。阳虚之人,由于气不足不能统血,血行郁滞缓慢,体温常偏低。阴虚之人,水亏火旺,故体温常偏高而多有各种发热现象。临症凡见有所举阴虚病情的,用药即当益阴以抑阳。外虽现阴象,貌似阳虚,如郑氏所举的几种情况,只要有阴虚的各种病情,仍当按阴虚施治。
这两节提出阳虚阴虚辨证纲要,以后第二卷、第三卷各有数十条问答,详加论证,反复推明,最切实用。

- 辨认一切阴虚证法《医理真传》
- 辨认一切阳虚证法《医理真传》
- 辨认诸症法《医理真传》
- 辨认内外发热证至要约言《伤寒恒论》
- 辨柔痉不恶寒之误《研经言》
- 辨认目疾法《医理真传》
- 辨乳癖乳痰乳岩论《疡科心得集》
- 辨认脉法《医理真传》
- 辨乳痈乳疽论《疡科心得集》
- 辨认痘法《医理真传》
- 辨三部九候脉证《脉经》
- 辨认疮法《医理真传》
- 辨三关《针灸大成》
- 辨人迎三部趺阳九候五脏六腑脉法《全生指迷方》
- 辨三经标本并病《白喉条辨》
- 辨人迎气口脉《诊脉三十二辨》
- 辨三痞论并方《中藏经》
- 辨人身气血盛衰时日篇《形色外诊简摩》
- 辨三因《察病指南》
- 辨热症有虚实气不同论《眼科阐微》
- 辨色《白喉条辨》
- 辨热疟似惊风伤寒《幼科铁镜》
- 辨色《女科证治准绳》
- 辨热病一《伤寒寻源》
- 辨色法《医理真传》
- 辨热病二《伤寒寻源》
- 辨色歌《小儿推拿广意》
- 辨缺盆疽痈胛痈论《疡科心得集》
- 辨色及病《沈氏女科辑要》
- 辨岖吐哕证《医宗金鉴》
- 辨色论《女科折衷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