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证
按痢证一条,舒驰远先生为四纲,曰秋燥,曰时毒,曰滑脱,曰虚寒,甚为恰切。予谓此四法中,燥证十居其八,时毒十居二三,滑脱与虚寒十居四五。但辩察之间,不可无法。
燥证这痢,里急后重,日虽数十次,精神不衰,喜饮清凉。法宜清润,始甘桔二冬汤是也。
时毒之痢,里急后重,多见发热身疼,一乡一邑,病形皆相似也,乃是时行不正之气,由外入内,伏于肠胃,与时令人燥气相合,胶固肠胃而成痢。法宜升解,如人参败毒散,葛根芩连之类。
滑脱与虚寒之痢,二证情形虽异,病原则同,总缘中宫阳衰,运转力微,阴邪盘踞肠胃,阻滞元气运行之机,虽有里急后重之势,粪出尚多,非若秋澡时毒之痢,每次便时,不过几点而已,其人多见面白无神,四肢困倦。法宜温固为主,如附子理中汤,理脾涤饮之类。
总之,白痢、赤痢,痛甚,里急后重剧者,燥热之征。不痛,里急后重微者,虚寒之验。他如纯白如鱼脑,如猪肝,如尘腐,大热不休,口噤不食,呃逆频添,种种危候,虽在死例,然治得其法,十中亦可救二三。予亦尝遇此等危证,审无外感,无邪热,每以回阳收纳法治之多效。但大热大休一条,审察其人烦燥饮冷有神者,以调胃承气治之。若无神,安静不渴,急以回阳大剂治之,亦易见效。若妄以为阴虚,而以养阴法治之,百无一生。[眉批]知非氏曰:夫痢,险(险原本作“脸”,据文义改。)症也,最多危候。庸手无论矣,历来诸名家,亦少会归,惟陈修园先生《时方妙用》中论痢最佳。缘熟习《伤寒》所论治法,推本六经,方是仲景方,法是仲景法,未尝于仲景外稍参时法,分经治病,而不治痢,其得力于《伤寒》者深矣。予恒遵用其法,百发百中。人咸讶其神奇。其实以古方治今病,今月古月,岂有异乎?在有心人自为领取耳。钦安所论为详尽,鄙心炎之止快。
近来市习,一见痢证,便以黄芩芍药汤与通套痢疾诸方治之,究其意见,无非清热导滞,调气行血而已,不知气血之不调,各有所因。知其所因而治之,方是良相,不知其所因而治之,皆是庸手。

- 痢证《医法圆通》
- 痢与滞下辩《医旨绪余》
- 痢证总括《医宗金鉴》
- 痢因湿热及受积停《医学传心录》
- 痢证总括《妇科心法要诀》
- 痢泻《急救良方》
- 痢症《评琴书屋医略》
- 痢无止法《友渔斋医话》
- 痢症《医理真传》
- 痢圣散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痢症《麻科活人全书》
- 痢圣散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痢症《医学从众录》
- 痢如膏血候《诸病源候论》
- 痢症《医学三字经》
- 痢如膏候《诸病源候论》
- 痢症方《医学三字经》
- 痢门《医方考》
- 痢症论治《类证治裁》
- 痢门《张氏医通》
- 痢症脉候《类证治裁》
- 痢脉案《类证治裁》
- 痢症脉论《三指禅》
- 痢论《史载之方》
- 痢滞论《胎产心法》
- 痢论《妇科秘书》
- 痢滞论《妇科秘书》
- 痢论《胎产心法》
- 溧水令君夫人五更倒饱泄泻《孙文垣医案》
- 痢例《慎柔五书》
- 连出不收《经验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