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流清涕

《医法圆通》书籍目录

按鼻流清涕一证,有从外感而致者,有从内伤而致者。

从外感而致者,感受外来之客邪,客于肺经,闭其清道,肺气不得下降,清涕是出。其人定现发热,恶风、恶寒,头疼身痛等情。法宜宣散,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之类。

从内伤而得者,由心肺之阳不足,不能统摄津液。而清涕出。市人称为肺寒,称为陈寒,由其不知阳衰而阴寒即生也。肾络通于肺,肾阳衰而阴寒内生,不能收束津液,而清涕亦出。其人定无外感足征,多困倦无神,或忿嚏不休,或畏寒,或两脚冷,法宜扶阳,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姜桂汤阳旦汤之类。若久病之人,忽然清涕不止,又见壮热,汗,气喘唇青,脉劲浮空,乃亡阳欲脱之候,争宜回阳。缓则不救。然亦十中仅救一二。[眉批]知非氏曰:夫涕,本脏腑所生,皆阴类也。《经》曰:水宗也,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指涕泣而言。又曰,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指平人不流始涕而言。又曰:涕泣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此指人之所以有涕而言。以外感论,客邪中其经,闭其清道,则阳气并于上而下降,阴气并于下而不升。阳并于上则火独亢也。阴并于下则脚寒,脚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鼻流清涕,盖气并于鼻,冲风涕下而不止。以内伤论,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七情所感,神志纷弛,水火不济,阴精失守,久而津液无所统摄,故清涕亦出。此神之伤,志之夺也。钦安论治,洞达本原,明晰旁流,推及渊浊二证,甚则流红,皆此物此志也,学者入理深造,譬(譬原本作“譬”,据文义改。)之射矢诸正鹄,医之正宗在此。

查近来市习,一见鼻流清涕,不分内外,一味发散,多经参苏饮人参败毒、九味羌活辛夷散等方,外感则则可,内伤则殆。

其中尚有鼻渊、鼻浊二证,俗云:,髓之液也。不知髓乃人身立命之物,岂可流出乎。然二证虽有渊渊者,流清涕,经年累月不止。浊浊者,其色如米泔,或如黄豆汁,经年累月不止。之分,缘由素禀阳虚,心肺之阳衰,而不收束津液故也。不能统摄津液,治之又一味宣散,正气愈耗而涕愈不休。清者,肺寒之征;肺阳不足也。浊者,肺热之验。但肺热者,必有热形可征,如无肺热可征,则是上焦化变之机失职,中宫之土气上升于肺,肺气大衰,而化变失权,故黄涕作。治之须有分别。予治此二证,每以四砂一两、黄柏五钱、炙草四钱,安桂、吴萸各三钱治之。一二剂即止。甚者,加姜、附二三钱,屡屡获效。即甘草干姜汤,加桂尖、茯苓亦可。

又尚有鼻血一证,有由火旺而逼出,定有火形可征,如口渴饮冷,大小便不利之类。法宜清火攻下,如大小承气、犀角(地原本作“此”,据文义改。)黄汤导赤散之类。

有元(元原本作“光”据文义改。)阳久虚,不能镇纳僭上阴邪,阴血外越,亦鼻血不止。不仅鼻血一端,如吐血、齿缝血、耳血、毛孔血、便血等。其人定无火形可征,二便自利,唇舌淡白,人困无神。法宜扶阳收纳,如潜阳、封髓、甘草干姜或加安桂、吴萸之类。学者切切不可一味见病治病,务要将内外病形,阴阳实据,熟悉胸中,方不致误人性命也。[眉批]医之本领,人之性命,端在于此,故于学者三致意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法圆通》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法圆通》书籍目录
  1. 鼻流清涕《医法圆通》
  2. 鼻流黄臭水《奇方类编》
  3. 鼻流清涕《圣济总录》
  4. 鼻流臭水《奇效简便良方》
  5. 鼻流清涕《中医词典》
  6. 鼻流《中医词典》
  7. 鼻流清涕《幼幼新书》
  8. 鼻梁骨断《伤科补要》
  9. 鼻流清涕《证治准绳·幼科》
  10. 鼻梁骨《医宗金鉴》
  11. 鼻流清涕不止《奇效简便良方》
  12. 鼻梁骨《正骨心法要旨》
  13. 鼻流浊涕《中医词典》
  14. 鼻梁《中医词典》
  15. 鼻聋《中医词典》
  16. 鼻沥血《中医词典》
  17. 鼻聋《外科大成》
  18. 鼻冷门主论《疡医大全》
  19. 鼻聋秘方《华佗神方》
  20. 鼻泪道阻塞《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1. 鼻漏《奇方类编》
  22. 鼻口症脉候《类证治裁》
  23. 鼻麻风《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24. 鼻口症论治《类证治裁》
  25. 鼻毛《中医词典》
  26. 鼻口门《针灸大成》
  27. 鼻毛长出《奇效简便良方》
  28. 鼻口根原《四圣心源》
  29. 鼻梅毒《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30. 鼻口部《神应经》
  31. 鼻霉菌病《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