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

《医法圆通》书籍目录

反胃一证,有阳虚、阴虚之别。

因阳虚者,盖以阳衰则不能镇纳僭上之阴,阴邪过盛,势必与阳相拒,一切经火烹调之物,皆不能容,故下喉数刻,或二三时乃仍吐出。其人定见脉大而空,或劲如石,言语一切无神,困倦喜卧。法宜回阳降逆为主,如吴萸四逆汤半夏生姜汤之类。

诸书亦云:朝食暮吐,为命门无火,不能熏蒸,果称灼见,但用药多以阳八味,大补元煎治之,为补命门必用之药,舍此二方,无从下手。予尝试之,多不见效。所以然者,二方概以熟地为君以补阴,枣皮以滋阴,丹皮泻火,用桂、附仅十中之二三。试问:既曰命门无火,理宜专用桂、附以补火,何得用地、枣以滋阴,丹皮以泻火乎?此皆景岳不读仲景之书,而未明阴阳之道也。在景岳以为,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故用一派养阴之药,杂一二味补火之品于中,而谓阴中求阳,至极无二之法,独不思仲景为立法之祖,于纯阴无阳之证,只爱管闲事发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并不杂一养阴之品,未必仲景不知阴中求阳乎?仲景求阳,在人身坎宫中说法,景岳求阳,在药味养阴里注解。相隔天渊,无人窥破,蒙蔽有年,不忍坐视,故特申言之。[眉批]知非氏曰;斯文宗孔孟,讲武宗孙子,注疏宗程朱。百家众技者流,咸存而不论,以故朝野相安,道一风同,称郅治焉。独至于医,为斯世所不可缺。虽穷乡僻壤,亦有囊中而趋向各不相侔,圣凡迄无定论,草菅人命,亦不为怪。此段疑案,悒于怀抱(抱原本作“泡”,据文义改。)久矣,欲互相商榷,又少知音。今于批评钦安书,至反胃一证,其驳景岳用药,大为有理。因思市医宗后世诸家者多。后世诸家之书,双多于古人。古人分六经,后人分五经。古人立方不讲药性,后人立方专究药性。古人方效,而今人不用。后人方不效,今人乐于从事,反诋古人之方为太重,后人之方为轻而合宜。古人不立证名,后人多立证名。古人不以脉定证,后人能以脉知病、古人只论六阴阳,后人论千阴阳、万阴阳。群言淆乱,衷诸圣,今人竟舍古人而从后人,视古人为不可知,后人乃可法,反觉后来居上。以故《灵》、《素》、《难经》及《伤寒》成为畏途,而人命直为儿戏矣。余诚不知医,鄙意总以能读古人之书,得古人之心法,有古人之方,治今人无误,方为医者,未知是否,祈阅者教之。

因阴虚者,盖以阴衰不能制火,火拒于中,气机有升无降,故饮食下喉一刻,仍然吐出。其人定见精神不衰,声音响亮,烦燥不宁,关脉必洪大有力。法宜苦寒降逆为主,如大小承气汤之类。他书议论纷纷,愈出愈奇,去理愈远,不可为法。其中因受虽异,总以一逆字定之,逆则以阴阳判之便了。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法圆通》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法圆通》书籍目录
  1. 反胃《医法圆通》
  2. 反胃《中医名词词典》
  3. 反胃《景岳全书》
  4. 反胃《医学集成》
  5. 反胃《傅青主男科》
  6. 反胃《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7. 反胃《中医词典》
  8. 反听《中医词典》
  9. 反胃《备急千金要方》
  10. 反四时《中医词典》
  11. 反胃《续名医类案》
  12. 反手网球肘《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3. 反胃《张氏医通》
  14. 反式作用因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5. 反胃《证治准绳·类方》
  16. 反射异常《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17. 反胃《普济方·针灸》
  18. 反射性神经障碍症《神经病学》
  19. 反胃《证治汇补》
  20. 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生理学》
  21. 反胃《儒门事亲》
  22. 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生理学》
  23. 反胃《卫生易简方》
  24. 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生理学》
  25. 反胃《医学摘粹》
  26. 反射弧《生理学》
  27. 反胃《医学摘粹》
  28. 反射概念《生理学》
  29. 反胃《吴鞠通医案》
  30. 反射《神经病学》
  31. 反胃《针灸资生经》

《医法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