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病呕吐泄泻

《医法圆通》书籍目录

呕吐、泄泻一证,有只呕吐而不泄泻者,有只泄泻而不呕吐者,有呕吐、泄泻并行者。

呕吐而不泄泻者,邪乘于上也。上指胃。泄泻而不呕吐者,邪乘于下也。下指脾。呕吐与泄泻并行者,邪隔于中,上下俱病也。中指脾胃交会处也。论外因,则有风、寒、暑、湿、燥、火,与夫痘、麻、癍诊发泄漏之异。论内因,则有饮食停滞、阳虚、阴虚之别。予推究太阴一经,在三阳之底面,外邪初入,必不能致呕吐泄泻。即有吐泻,定是失于表散。邪壅于阳阴,则有干呕之条。邪伏于少阳,则有喜呕之列,不得即直入于内,而至吐泻也。其所以致吐泻者,由其表邪未解,妄行攻下,引邪入内,邪陷于中,方能致此。治法仍宜升举其所陷之邪,如桂枝汤葛根之法是也。亦有外邪未解,传经而至太阴者。邪至此地,不问何邪传至,但以本经为主,即在本经之标本中三气上求之。湿为太阴之本气,湿为阴邪,一切外邪至此,即从本气而化为病者俱多,亦有不从本气而从中化为病者亦多。中指胃,胃与脾为表里也。亦有不从本中所化,而从标化为病,标即太阴经也。太阴为阴经,邪从经为病,亦阴也。盖从本化者为湿邪,泄泻居多。从中化者为热邪,皮黄、便赤、呕吐者众。从标化者为阴邪,腹痛不食屡生。如此而求,便得邪之所从所化也。故前贤云:吐泻病,求太阴。是叫人在太阴经之标、本、中三气上求之也。治之之法,湿、热、阴三字定之矣。从队湿者,其人吐泻甚而肢冷唇青,仲景之理中、吴茱萸汤之类是也。从热化者,其人即吐泻而思水饮,如仲景之五苓、四苓、或黄连、吴萸汤之类是也。更有吐泻甚而兼腹痛剧者,前贤称为霍乱,称为发痧。学者不必多求,即在本经之标、本、中三法求之。亦间有卒闭而即四肢冷者,腹痛吐泻甚者,由其内本先虚,外邪卒入,闭其清道,邪正相攻,腹痛吐泻并作,法宜宣之,散之、开之、刺之、刮之等例,亦不可不知。至于饮食停滞而致吐泻者,盖以饮食伤中也,其人多饱闷吞酸嗳臭,治以温中消食便了。[眉批]此证钦安合三证而并论。吐本从阳,泻本从阴,一时吐泻并作,中宫失运,此三证也。吐从阳,宜温降,泻从阴,宜温升。吐泻并作,必兼头痛发热身疼,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其证小便不利者多,若小便复利而大汗出,脉微者,四逆汤主之。此外,如内因外因,阳虚阴虚,饮安论法大备,学者留心参究,临证自有把握。知非氏曰:定吐泻为脾病,大有妙义。再细论其理,脾与胃为夫妻,同处中州,一脏一腑,合为一家,一阴一阳,共同转运之权,日奉君火之令而行。自能燮理阴阳,分清别浊,何得灾害,并至今令肠中溏泻。以干易湿明,明脾不行水,水不归经,并入肠中,水主润下,焉能久停,故大泻作。又令人吐,亦明明是水不运行,牌阴把持君火之令,火性炎上,令不行之不胃出食管,故大吐作。又把由妻失运化,至令其夫不能正位。又安望其输精皮毛,润溉骨髓,柔及筋膜,将子女臣妾悉受俱害。加以日久浸淫,变证蜂起。若扰及君主,恐更祸生不测者,噫!可畏也。昔贤云:吐泻病,求太阴,允推卓见。但其中至理,不为发明,学者焉能了了,直捣中坚,抑或旁取、逆取、以出奇而制胜。饮安无奈何,又不能直吐心肺,只得多方指陈,旁引曲证,广立法门,亦犹王良之诡遇,以期嬖奚幸而获禽,其心实良苦矣。知非从旁不忿,直抒胞臆,为饮安畅言之,试问吐泻之证,本属脾胃,孰敢定为脾病孚?此有功医林这按,学者不宜轻视。

至于痘麻,毒初出时,吐者居多,泄泻者少。诚以痘出于脏,从太阳而发泄于外。外者,皮肤、肌肉之属也。肌肉属阳明,毒邪将出未出之候,从太阳鼓舞,尽壅于阳明,故呕吐者多。要吐则毒气方能发泄得透。医者当迎其机而导之。考古方首用桂枝汤,初发热时也;次用升麻葛根汤,初现点时也;皆是顺其气机以发透为妙也。麻出于腑,感天行者多,当将出未出之际,治法初与痘同。但痘出透时,以养浆结疤,收回阳气为重。麻证出透时,以清解毒尽为先。至于癍疹之邪,由外感不正之时气,伏于肌肉之间,不能深入,当经气旺时,邪不能久藏,随气机而发泄于外,若用苦寒,遇郁其外泄之气机,其客最速。亦多发吐。学者于此数证,先告以服药后,吐亦无妨,切不可妄行温中降逆止呕之法,务要果真胃寒发吐,方可温中。

更有阳虚之人,俨若平常好人,却不能劳心用力多言。但劳神一刻,即有发呕发吐者,稍食猪肉即大泻者,法只宜温中,或补命门相火。亦有阴虚之人,血液枯极,贲门不展,有干呕吐,而食不得下者。更有朝食暮吐,食而即吐,种种情形。治法不必细分,总之,呕吐与反胃咳嗽呃逆、吐血诸证,皆是一个逆字,挐定阴阳实据治之,发无不中。要积各经受寒闭塞,皆能致逆。逆则呕吐、泄泻必作。各以受热传变,皆能致逆,逆则呕吐、泄泻亦作,不可不知。

近阅市习,一见呕吐、泄泻,多用藿香正气散胃苓汤、柴苓、四神、肉蔻散等方,治非不善,总不若辩明阴阳之为当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法圆通》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法圆通》书籍目录
  1. 脾病呕吐泄泻《医法圆通》
  2. 脾病候《诸病源候论》
  3. 脾病生时须撮口《痰火点雪》
  4. 脾病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5. 脾不统血《中医名词词典》
  6. 脾病《审视瑶函》
  7. 脾不统血《中医词典》
  8. 脾病《中医词典》
  9. 脾不主时《思考中医》
  10. 脾病《千金翼方》
  11. 脾不主时《中医词典》
  12. 脾痹《也是山人医案》
  13. 脾不主时《类经》
  14. 脾痹《症因脉治》
  15. 脾部(足太阴属脏)《笔花医镜》
  16. 脾痹《中医词典》
  17. 脾藏意《中医名词词典》
  18. 脾痹《圣济总录》
  19. 脾藏意《中医词典》
  20. 脾痹《中医名词词典》
  21. 脾藏营《中医名词词典》
  22. 脾,其华在唇四白《中医名词词典》
  23. 脾藏营《中医词典》
  24. 《组织学与胚胎学》
  25. 脾虫病《中医词典》
  26. 《人体解剖学》
  27. 脾瘅《圣济总录》
  28. 《人体解剖学》
  29. 脾瘅《中医词典》
  30. 《古今医彻》
  31. 脾瘅《医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