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无止法

《友渔斋医话》书籍目录

痢疾皆由暑湿内侵,脾胃受伤,饮食不化精微,而成积滞,欲从大肠而泄。经云∶在下者因而导之,使邪之出也。若用药涩住,邪气必上升,为祸最烈。如邻翁姚姓子,年二十岁,七月患赤痢腹痛,日夜数十行。人传一方,用罂粟壳一钱煎汤服,才下咽,痢固止,不半日腹胀胸闷气急,身作寒热。延医治之,用柴平汤,一服胀满更甚,两目赤突,招予治之。知其伏邪为粟壳涩住,不得出路,致先腹胀胸闷,渐攻上部,气促而目突也。予心知前方柴平汤,非安危定乱之剂,若用承气汤下之,或可救也。此时两脉抟指,口中秽气难闻,神呆目瞪,肠胃已败,辞不定方。越一日而殁。非止涩药不可用,即经年休息痢,用脾肾双补,不加轻清消导之品,亦难免无弊。如邻翁王君利川令嗣,患久痢不痊,翁自能医,不能自信,往苏州雨田顾翁延医,方用缪仲淳脾肾双补。予适过其斋,见称药满案,因谓之曰∶按久痢不愈而成休息,其原究因暑湿伤脏腑也。末治虽用补剂,如楂肉、砂壳、淡芩、黑栀之类,不可废也,若峻补恐有弊。翁不能用,竟服之,渐觉腹胀纳减;若易方尚可为治,其如坚信不疑,后竟成鼓胀而殁。钱洪台上舍,病休息痢两载,就予延医。其体壮实,更喜肥浓酒食,知其阴分无亏,方用西党参、炒于术茯苓广皮、楂肉、砂仁壳、淡芩、谷芽、炒苡仁、炙草,四服有效,出入加减二十剂,改用丸方而痊。亦见补中用消之一证也。更如治痢疾用柴胡升麻之类,以除后重。按∶升、柴只升无形之气,不滞有形之邪;若桔梗能提阻邪秽,断不可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友渔斋医话》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友渔斋医话》书籍目录
  1. 痢无止法《友渔斋医话》
  2. 痢圣散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痢泻《急救良方》
  4. 痢圣散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 痢因湿热及受积停《医学传心录》
  6. 痢如膏血候《诸病源候论》
  7. 痢与滞下辩《医旨绪余》
  8. 痢如膏候《诸病源候论》
  9. 痢证《医法圆通》
  10. 痢门《医方考》
  11. 痢证总括《医宗金鉴》
  12. 痢门《张氏医通》
  13. 痢证总括《妇科心法要诀》
  14. 痢脉案《类证治裁》
  15. 痢症《评琴书屋医略》
  16. 痢论《史载之方》
  17. 痢症《医理真传》
  18. 痢论《妇科秘书》
  19. 痢症《麻科活人全书》
  20. 痢论《胎产心法》
  21. 痢症《医学从众录》
  22. 痢例《慎柔五书》
  23. 痢症《医学三字经》
  24. 痢解《儿科萃精》
  25. 痢症方《医学三字经》
  26. 痢兼肿候《诸病源候论》
  27. 痢症论治《类证治裁》
  28. 痢兼肿《圣济总录》
  29. 痢症脉候《类证治裁》
  30. 痢兼渴候《诸病源候论》
  31. 痢症脉论《三指禅》

《友渔斋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