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厥阴证头痛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书籍目录

黄××,女,34岁。成都市某商店职工。

【病史】1970年以来,经常患头痛眩晕干呕,甚则晕倒,经数家医院皆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初诊】1972年1月来诊。头顶痛甚,干呕,吐涎沫;眩晕时,天旋地转,如坐舟中;四肢无力,手足清凉。面色萎白无华,舌淡润少苔,脉微细。此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病属厥阴寒逆头痛眩晕。法宜暖肝温胃,通阳降浊,以吴茱萸汤主之。

处方

吴茱萸10克 潞党参20克 生姜30克 红枣30克 四剂

【辨证】在《伤寒论》中,吴茱萸汤主治病证有三条:一属阳明之胃家虚寒;二属少阴吐利;三属厥阴寒证。其共同之点,皆有呕吐这一主证。阳明虚寒食谷欲呕;少阴吐利;厥阴干呕吐涎沫,其病机之共性,皆为中虚气逆,浊阴上犯。

但本例厥阴干呕吐涎沫,还有头痛一证,此乃病属厥阴经之显著特征。其所以成为特征,一是因为厥阴受邪,循经气而上逆巅顶,故头痛,且其部位常在头顶。二是厥阴受寒,肝木横逆,寒邪挟浊阴之气上逆而犯胃土,以致中气虚弱,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清阳不足,干呕气逆上冲则头痛;其眩晕,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总其要,厥阴肝寒为本,阳明胃寒为标,病属厥阴寒证。

【二诊】上方服四剂,呕吐止。头痛,眩晕,明显减轻。但仍眩晕,其所以眩晕者,因其病在肝,而其根在肾。宜继进温补脾肾之剂,以理中汤加味缓缓

服之。

处方

党参20克 炒白术18克 炙甘草15克 干姜30克 制附片30克(久煎) 茯苓15克 上肉桂10克 (研末冲服)

服二十余剂,诸恙悉安。1979年7月追访,自从痊愈以来,再未重犯,始终坚持全勤。

【按语】本例厥阴头痛眩晕之证,与美尼尔氏综合症相似。其病因现代医学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中医虽无此病名,但根据辨证,多属肝肾。

《灵枢·海论篇》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亦即此理。邪入厥阴,从阴化者居多,常见干呕,吐涎。其标在胃寒,其病在肝寒,其根在肾寒,故先后投以燠土、暖肝、温肾之剂,病祛根除而晕痛皆止。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书籍目录
  1. 厥阴证头痛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 厥阴证寒痹(坐骨神经痛)《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3. 厥阴之复《史载之方》
  4. 厥阴证骨痹《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5. 厥阴之厥《中医词典》
  6. 厥阴证肠游(急性痢疾)《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7. 厥阴之政《中医词典》
  8. 厥阴证《伤寒总病论》
  9. 厥阴治渴方《思考中医》
  10. 厥阴证《伤寒九十论》
  11. 厥阴中篇《伤寒恒论》
  12. 厥阴脏病乌梅丸证一 厥阴二《伤寒悬解》
  13. 厥阴中篇 计二方《伤寒恒论》
  14. 厥阴脏病《伤寒悬解》
  15. 厥阴终《中医词典》
  16. 厥阴运气义《思考中医》
  17. 厥阴总要述古《伤寒指掌》
  18. 厥阴欲愈十二 厥阴四十九《伤寒悬解》
  19. 厥俞《中医词典》
  20. 厥阴俞(一名厥俞)《针灸大成》
  21. 厥晕《中医词典》
  22. 厥阴俞《针灸学》
  23. 厥证《医学集成》
  24. 厥阴俞《中医词典》
  25. 厥证《医法圆通》
  26. 厥阴阴邪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27. 厥证《中医词典》
  28. 厥阴阴邪寒脉证《医宗金鉴》
  29. 厥证《全生指迷方》
  30. 厥阴阳邪热脉证《医宗金鉴》
  31. 厥证《万病回春》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