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证肠游(急性痢疾)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书籍目录

江××,男,39岁。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乡,农民。

【病史】1977年8月下旬,在田间劳动忽感全身难受,四肢发凉,头冒冷汗腹痛肠鸣。旋即昼夜腹泻,下利频繁,夹脓带血。9月2日急来求诊。按厥阴证肠澼论治,服药两剂痊愈。

【诊治】每日下利十余次,便稀带粘冻状,色黄赤,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兼见干呕、心烦、口渴、肢冷。舌质暗淡,尖部稍红,苔黄腻而厚。此为寒热错杂证肠澼,病在厥阴。法宜驱邪扶正,寒热并用,以乌梅丸主之。

处方

乌梅30克 辽细辛6克 干姜30克 黄连12克 当归1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蜀椒6克 桂枝10克 党参12克 黄柏10克 二剂忌食油荤、生冷。

上方连进两剂,肠游痊愈。1979年6月随访,患者说:一年前病愈后,至今未再复发。

【辨证】《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游。”可见肠游往往与阴阳乖和有关,并现寒热混淆诸证。

本例上热下寒之证十分明显。厥阴为风木之气,偏盛则风邪上窜。今患者干呕、心烦、恶心,舌尖较红,皆为上热。肢体厥冷,小腹冷痛,下利清稀,间夹乌白冷冻,其下寒诸证尤为明显。归根到底,其病机在于阴阳之气不能相互贯通。是以上为阳,阳自阳而为热;下属阴,阴自阴而为寒。亦即“厥阴之胜”所致之肠澼,故以乌梅丸移治之。

【按语】乌梅丸“又主久利”,本例并非久利,为何投此方?一般而论,厥阴之证,非厥即利。久利多属寒热错杂之病,则宜寒温并用之法,力求寒热夹杂之方。

本例虽非久利,因证属厥阴,寒热互见,乌梅丸恰为寒热温补并用,辛酸甘苦兼备之方,正与本例对证,故移用原方而获效。

实际上,古今医家曾将乌梅丸移治多种杂证,尤其对下利之治疗,更有不断扩展。以《千金方》为例,仿仲景“又主久利”之意,用乌梅、黄连治热利;配附子干姜等治虚寒性久利。

圣济总录》以乌梅丸治产后冷热利久不止。《证治准绳》用本方治胃腑发咳,呕出长虫。日人雉间焕说:反胃之证,世医难其治,此方速治之,实奇剂也(转引自《论伤寒论初稿》)。任应秋认为:乌梅丸有强壮胃肠机能和消炎杀虫作用,所以对慢性腹泻病亦有效(《伤寒论语译》)。不久前,曾有用本方治愈迁延十五年结肠炎之报道。可见乌梅丸之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蛔厥与久利,在实践中已有不断发展。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书籍目录
  1. 厥阴证肠游(急性痢疾)《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 厥阴证《伤寒总病论》
  3. 厥阴证骨痹《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4. 厥阴证《伤寒九十论》
  5. 厥阴证寒痹(坐骨神经痛)《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6. 厥阴脏病乌梅丸证一 厥阴二《伤寒悬解》
  7. 厥阴证头痛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8. 厥阴脏病《伤寒悬解》
  9. 厥阴之复《史载之方》
  10. 厥阴运气义《思考中医》
  11. 厥阴之厥《中医词典》
  12. 厥阴欲愈十二 厥阴四十九《伤寒悬解》
  13. 厥阴之政《中医词典》
  14. 厥阴俞(一名厥俞)《针灸大成》
  15. 厥阴治渴方《思考中医》
  16. 厥阴俞《针灸学》
  17. 厥阴中篇《伤寒恒论》
  18. 厥阴俞《中医词典》
  19. 厥阴中篇 计二方《伤寒恒论》
  20. 厥阴阴邪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21. 厥阴终《中医词典》
  22. 厥阴阴邪寒脉证《医宗金鉴》
  23. 厥阴总要述古《伤寒指掌》
  24. 厥阴阳邪热脉证《医宗金鉴》
  25. 厥俞《中医词典》
  26. 厥阴阳邪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27. 厥晕《中医词典》
  28. 厥阴阳绝死证一 厥阴三十一《伤寒悬解》
  29. 厥证《医学集成》
  30. 厥阴阳回不死证一 厥阴三十八《伤寒悬解》
  31. 厥证《医法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