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证气厥
黄××,女,48岁。成都市街道居民。
【病史】经常头晕,咳嗽气紧,心累心悸,四肢乏力,头面及双膝以下腿足浮肿,迁延已有五年。严重时,自觉心往下坠,甚至短暂昏迷。1964年3月,因劳累后,突觉心累心悸加重,旋即昏迷,不醒人事。邻友见危,欲急送医院;但家属恐途中颠簸而致气绝,遂来邀至家中急诊。
【初诊】昏迷不醒,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脉沉微,舌淡苔黑润。此为少阴证气厥,立即以自制坎离丹五粒,温开水灌服,同时速煎温中扶阳之剂急救。
处方一
川附片三份半上肉桂一份真琥珀二份柏子仁二份飞朱砂一份麝香半份研细末,水打丸。
处方二
【二诊】灌下坎离丹后,约时许,病人慢慢苏醒过来。然后急进汤剂,每二小时一服。次日,自己坐车前来就诊。心累心悸稍减,四肢微觉有力,精神亦好转。黑苔减少,脉沉弱。法宜温脾补肾,以干姜附子汤主之。
处方
干姜6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三剂
【三诊】上方连服三剂,诸证虽有好转,但久病大衰,心气亏耗,肺脾肾皆虚。宜温阳益气,健脾补中为治,以脾胃着手,滋气血之源,以理中汤加味主之。
处方
潞党参12克 干姜片15克 炒白术15克 炙甘草6克 茯苓25克 法半夏15克
连进十余剂,诸证显著好转,操持家务如常。
1979年7月追访,患者已年逾六旬,十余年来仅复发过一次,但病情较轻,恢复正常后,一直比较稳定。
【辨证】患者元气素虚,久病更加衰惫,遇劳累诱发而病势沉重。呼吸弱,脉沉微,为心气亏耗;舌淡苔黑,浮肿,肢冷,属阳气不振,肾水上泛;突然昏迷,系一时气机逆乱,中气下陷,阴气上腾,心肾不交。所幸尚未发现下利、汗出、面赤、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之危候,故不必立投四逆,宜用温肾补心,安神利窍之剂,令坎离相济,再以温中扶阳之品,使清阳升,浊阴降,呼吸为之条畅,神志立转清醒。然后继进驱阴助阳,温补脾肾之方,培植根本,最终以温阳益气,滋养气血为治,逐渐康复而安。
【按语】《素问·方盛衰论篇》云:“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忘梦,其极至迷”。论其治疗,因五脏气虚,阳气不足等皆可致病,主张应参合五脏见证,调和阴阳之气,据其经脉盛衰而f台之。本例患者,即属少气之候涉及五脏,而以心肾气虚为主。始终以温通之法,扶其心肾之阳,注意以“弃阴附阳,不知并合”为戒。得其要领,故沉疾较快扭转,十余年来颇为稳定。

- 少阴证气厥《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偏枯(脑血管意外)《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舌强《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淋病《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胎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头痛《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经闭《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下利虚脱(正伤寒)《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寒厥《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心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不孕《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虚喘(支气管哮喘)《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鼻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虚损《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此事难知》
- 少阴证真寒假热(高热)《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伤寒总病论》
- 少阴之复《史载之方》
- 少阴证《伤寒九十论》
- 少阴中风欲愈一 少阴四十五《伤寒悬解》
- 少阴脏病连经麻附细辛证一 少阴二《伤寒悬解》
- 少阴总要述古《伤寒指掌》
- 少阴脏病忌汗证三 少阴四《伤寒悬解》
- 少饮酒、多喝茶《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少阴脏病《医学摘粹》
- 少俞《中医词典》
- 少阴脏病《伤寒悬解》
- 少泽《中医词典》
- 少阴运气义《思考中医》
- 少泽《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