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证头痛
张××,男,38岁。成都某厂工会干部。
【病史】1970年患头痛,逐渐加重,看书、写字时,头痛目胀尤甚。先后经几处医院,未明确诊断。
至1976年,病情转剧,10月来诊,按少阴证论治而愈。
【初诊】数日前,头暴痛如裂,不敢睁眼。卧床休息并服药,未见减轻,仍阵阵发作。心烦、气短、四肢厥冷;面色青暗萎白,舌质淡而鸟暗,边缘有明显齿痕,苔灰白薄润,脉沉微。此少阴阳衰阴盛证头痛,有阴阳格拒之象。法宜通脉回阳,宣通上下,以白通汤主之。
处方
【辨证】按《伤寒论》白通汤,原为少阴病阴盛戴阳并下利而设。为什么本例头痛,却用白通汤?考白通汤证之下利,是下焦虚寒不能制水;而戴阳面赤,乃虚阳浮越于上。无论下利或面赤,其病因和病机,皆属于阴寒内盛,阴阳格拒。从本例来看,不仅阴寒内盛十分突出,而且阴阳格拒之象比较明显。
其面色青暗,四肢厥冷,全身乏力,舌淡乌暗,苔白灰滑,脉微,反不恶寒,而心烦气短;此属阳为阴困,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之象。虽不表现于下焦虚寒不能制水,却体现在阳气不能镇纳,浊阴腾越于上。
这与真阳不能内守而致格阳于上,只属证候上之差别,其病机皆应归于阴阳格拒。由此可见,投白通汤仍药证相符。以附子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温中焦之土气;葱白能通上下之阳气。姜附并用,逐阴回阳。阴阳交媾,浊降清升,即可通其被格之阳。
【二诊】连进四剂,头痛和精神好转。但阳衰阴盛日久,须温补少阴,兼顾太阴。法宜继用驱阴助阳,温中益气,以四逆合理中加味,配成丸药服用。
处方
制附片60克 干姜30克 炙甘草20克 生晒参30克 炒白术30克 茯苓30克 上肉桂15克 宁枸杞20克 菟丝子30克 十剂、水打为丸。
1979年7月追访,三年来,虽经常加夜班,头痛始终未犯。
【按语】或问:太阴少阴,本无头痛一证,为何此例病属少阴阳虚阴盛而头暴痛如裂?对这个问题,历史上某些医学家曾有过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头痛证只及太阳.少阳、厥阴。还有人提出,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
另一种意见与此不同。有人认为:“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冷庐医话》)还有人明确提出;三阳三阴皆有头痛,内伤日久,七情过度,亦作头痛,其中:“因阳虚日久,不能镇纳浊阴,阴气上腾,有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顶,有欲绳索紧捆者,其人定见气喘唇舌青黑,渴饮滚汤,此属阳脱于上,乃属危候,法宜回阳收纳为要,如大剂白通四逆之类,缓则不救”。(《医法圆通》)
范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后一种意见,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在临证中,头痛一证十分普遍,属少阴病头痛者,亦屡见不鲜。一般来说,少阴寒化证头痛,必须具备少阴病之主证,参之舌现淡白,皆应以白通、四逆辈主之。

- 少阴证头痛《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胎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下利虚脱(正伤寒)《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舌强《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心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气厥《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虚喘(支气管哮喘)《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偏枯(脑血管意外)《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虚损《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淋病《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真寒假热(高热)《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证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之复《史载之方》
- 少阴证经闭《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中风欲愈一 少阴四十五《伤寒悬解》
- 少阴证寒厥《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阴总要述古《伤寒指掌》
- 少阴证不孕《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饮酒、多喝茶《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少阴证鼻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少俞《中医词典》
- 少阴证《此事难知》
- 少泽《中医词典》
- 少阴证《伤寒总病论》
- 少泽《针灸学》
- 少阴证《伤寒九十论》
- 少泽(井穴)《子午流注说难》
- 少阴脏病连经麻附细辛证一 少阴二《伤寒悬解》
- 少泽(手太阳之井穴)《手穴手纹诊治》
- 少阴脏病忌汗证三 少阴四《伤寒悬解》
- 少泽(一名小吉)《针灸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