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证经闭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书籍目录

胡××,女,38岁。四川郫县团结乡,农民。

【病史】经闭四年,经治疗其效不显,发至形寒,肢冷,颤抖,全身水肿,行动须人搀扶。1953年4月来诊。

【初诊】全身皆水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遍体肌肉轻微颤抖。头昏畏寒,不欲食,神疲倦卧,四肢清冷,声低气短。面色青暗无泽,舌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伏。此为少阴证经闭,阳虚水肿,法宜通阳渗湿,暖肾温中,以茯苓四逆汤加味主之。

处方

茯苓30克 潞党参15克 炙甘草30克 干姜60克 制附片120克(久煎) 桂枝12克 炒白术12克

【二诊】服完第一剂,小便清长,肿胀略有减轻,每餐可进食米饭一两。继服二剂后,肿胀明显好转,颤抖停止。嘱其原方再进三剂,并以炮姜干姜,加血余炭30克,返家后续服。月余病愈。

1979年7月追访,患者已63岁,自从二十六年前病愈后,直到经绝,月经一直正常,身体健康。

【辨证】患者系中年农妇,原体强健,后几年停经,一蹶不振。初诊时,病已沉重,究其原因,一则常年耕耘,历尽风霜雨露,积冷伤湿,而致寒凝血滞。正如《金匮要略》所云:“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二则久病精气衰惫,加之前服中药大多破淤攻下之品,挫伤脾肾之阳,以致肾水泛滥,脾不制水,全身肿胀。经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此证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积,而以少阴虚衰为主。畏寒、肢冷、神疲倦卧,声低气短,面色青暗,舌淡脉伏,皆一派少阴寒化之明症。治以茯苓四逆汤,姜附回阳逐阴,甘草缓中,茯苓渗利,党参扶正。加白术补脾燥湿,增桂枝以通心阳而化膀胱之气;加炮姜易干姜,取其温经助血之行;再加血余炭,既有去淤生新之效,又具利小便之功,以促其肿胀之消除。

【按语】本例患者,血寒凝滞,误用攻下,一以致阴阳两伤,经闭水肿,复因失治而致阴阳两虚;故取茯苓四逆汤,善消阳虚水肿之效,兼顾其阴。加温经散寒,逐淤生新之炮姜、血余炭,突破经阻之要害,诸症迎刃而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书籍目录
  1. 少阴证经闭《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 少阴证寒厥《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3. 少阴证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4. 少阴证不孕《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5. 少阴证淋病《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6. 少阴证鼻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7. 少阴证偏枯(脑血管意外)《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8. 少阴证《此事难知》
  9. 少阴证气厥《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10. 少阴证《伤寒总病论》
  11. 少阴证舌强《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12. 少阴证《伤寒九十论》
  13. 少阴证胎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14. 少阴脏病连经麻附细辛证一 少阴二《伤寒悬解》
  15. 少阴证头痛《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16. 少阴脏病忌汗证三 少阴四《伤寒悬解》
  17. 少阴证下利虚脱(正伤寒)《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18. 少阴脏病《医学摘粹》
  19. 少阴证心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0. 少阴脏病《伤寒悬解》
  21. 少阴证虚喘(支气管哮喘)《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2. 少阴运气义《思考中医》
  23. 少阴证虚损《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4. 少阴俞《中医词典》
  25. 少阴证真寒假热(高热)《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6. 少阴阴邪小便不利自下痢《医宗金鉴》
  27. 少阴之复《史载之方》
  28. 少阴阴邪停饮《伤寒心法要诀》
  29. 少阴中风欲愈一 少阴四十五《伤寒悬解》
  30. 少阴阴邪停饮《医学摘粹》
  31. 少阴总要述古《伤寒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