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书籍目录

汤××,女,37岁。成都市棕垫生产组工人。

【病史】1964年自觉经常头晕乏力,周身关节疼痛。1965年10月30日晚,突觉肢体沉重疼痛,不能转侧,手不能握物,足不能移步,衣食往行均需他人料理。次日急送××医院,诊断为“风湿”。经针灸治疗十余日,效果不显,遂来求诊。按太阳证论治,三个月基本治愈。

【初诊】由两人搀扶前来就诊。全身关节剧痛似鸡啄,游串不定。头晕,耳鸣,四肢不温,畏寒恶风,口干少津,不欲饮。舌质偏淡,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苔薄白。寸关脉浮虚,尺微沉。此为太阳证,风寒湿邪郁久成痹,法宜温经逐寒,除湿止痛,以甘草附子汤加味主之。

处方

炙甘草3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白术12克 桂枝18克 生姜30克 二剂

附片先煎一个半小时,再加其它味药同煎约半小时(以下汤剂中,凡有附片者,均以此法煎煮);日三服,忌食生冷。

【辨证】此证风寒湿邪兼而有之,蕴积已久,郁阻成痹。虽有畏寒恶风脉浮之表证,但不可单用发表;虽有头晕耳鸣,四肢不温,口干不欲饮,舌质偏淡而尺脉沉之里证,又不宜径投回逆。参之舌脉诸证,乃为风寒湿相搏,属太阳类似证。

伤寒论》曰:“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方用治本例风寒湿痹,颇相吻合。甘草益气和中,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燥湿健脾,桂枝祛风固卫,通阳化气,加生姜以助温散之力。

【复诊】上方服两剂后,关节疼痛减轻,稍可转侧行动。上方加麻黄、辽细辛,以增强驱风散寒、开闭止痛之效,续进五剂。

【再诊】自拄拐杖前来就诊。关节疼痛及全身串痛著减。头晕,耳鸣,畏寒,恶风亦明显好转。上方加茯苓渗湿,续服五剂。

【又诊】全身活动已较自如,精神好转,但腰腿尚觉疼痛、重着。今虽见初效,毕竟一时难收全功。须培补脾肾,通窍除湿,以清余邪,拟理中丸加味续服。

处方

潞党参60克 干姜片120克 炒白术60克 炙甘草60克 制附片120克 云苓60克 上肉桂30克 川桂枝15克 宁枸杞60克 真琥珀60克 五剂

共研细末,水打丸,如黄豆大。日服二次,每次3克 。

连服三个月,基本痊愈,恢复正常工作。1979年追访,十余年来,虽关节偶有轻微疼痛,但行动自如,一切较好。

【按语】甘草附子汤之“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与桂枝附子汤之“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皆为风寒湿相搏之太阳证;其疼痛不能自已者,均为筋胀之故,病理相同。所异者,本例甘草附子证,风湿留于关节,邪深入里;而桂附证,风寒湿留着肌肉,有表无里。故汤证不同。

上述两方原义,桂附证因属风湿,留着肌表,当以速去为宜,故附子用量较大;而甘草附子证,已病久入里,减其附子用量者意在缓行。但本例虽属久病入里,又暴发于一旦,且脉沉而细;故兼采两方之义,加大附子并生姜,既速去标,又开筋骨之痹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书籍目录
  1. 风湿《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 风失音不语候《诸病源候论》
  3. 风湿《时病论歌括新编》
  4. 风失音不语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5. 风湿《中医名词词典》
  6. 风失音不语方八首《外台秘要》
  7. 风湿《景岳全书》
  8. 风尸候《诸病源候论》
  9. 风湿《时病论歌括新编》
  10. 风尸《中医词典》
  11. 风湿《中医词典》
  12. 风胜则动《中医词典》
  13. 风湿《伤寒捷诀》
  14. 风胜则动《中医名词词典》
  15. 风湿《全生指迷方》
  16. 风甚《傅青主女科》
  17. 风湿《医学传灯》
  18. 风身体疼痛候《诸病源候论》
  19. 风湿《时病论》
  20. 风身体疼痛《圣济总录》
  21. 风湿痹《圣济总录》
  22. 风身体手足不随候《诸病源候论》
  23. 风湿痹《中医词典》
  24. 风身体手足不随方二首《外台秘要》
  25. 风湿痹方四首《外台秘要》
  26. 风身体如虫行候《诸病源候论》
  27. 风湿痹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28. 风身体如虫行方四首《外台秘要》
  29. 风湿痹候《诸病源候论》
  30. 风身体两足不随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31. 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随《圣济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