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证寒痹(坐骨神经痛)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书籍目录

郝×,男,70岁。四川某图书馆干部。

【病史】曾有风湿性关节痛史。1973年冬,臀部及右腿冷痛难忍,不能坚持工作。经××医院检查,诊为“坐骨神经痛”。于1974年3月中旬来诊。

【初诊】少腹及下肢发凉,膝关节以下微肿,行走困难,自右侧臀部沿腿至足抽掣冷痛。神疲,头昏,舌质淡红稍乌暗,苔白滑腻满布,脉细弱。证属厥阴寒痹筋痛。以当归四逆汤加味,养血活络,温经散寒为治。

处方

当归12克 桂枝15克 白芍12克 辽细辛5克 木通12克 炙甘草6克 大枣20克 牛膝12克 木瓜12克 独活10克 三剂

【辨证】风寒入肝则筋痛,入肾则骨痛,入脾则肉痛。正如《内经))所说:“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又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可见本证显系邪入厥阴肝经,寒邪凝滞,气血受阻所致。又本例冷痛,自臀部痛引下肢,小腹及四肢末端发凉。此为厥阴证之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故不以四逆姜附回阳,而以当归四逆温经散寒,养血活络为治。

【二诊】服上方,肢痛减轻。原方续服四剂。

【三诊】患者可缓步而行,疼痛大减。仍守原方,加苏叶10克 ,入血分散寒凝;加防风10克 ,祛经络之风邪。再服十剂。

【四诊】半月后,疼痛基本消失,神疲、头晕显著好转.滑腻苔减。唯下肢稍有轻微麻木感,时有微肿。寒邪虽衰,湿阻经络之象未全解,上方酌加除湿之品,以增强疗效。嘱其再服五剂。

处方

当归12克 桂枝10克 白芍12克 木通12克 牛膝12克 茯苓15克 白术15克 苍术10克 苡仁15克 炙甘草6克

一月后病基本治愈,步履自如。

1979年7月15日追访:七年来病未复发,今年已七十七岁,身体尚好。

【按语】以上厥阴骨痹、寒痹二例,虽病情、病位不尽相同,但主证皆因血虚寒郁所致,故皆以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所载当归四逆汤,原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其病机在于血虚寒滞。由于血被寒邪凝滞之程度和部位不同,则临床见证各异。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范老在临证中,据《伤寒论》之学术思想及后贤经验,灵活运用于多种疾病,常获显著疗效。其辨证要点,从主证看:一是少腹或腰、臀部以下发凉,或四肢末端冷;二是少腹、腰、臀以下疼痛,包括阴器、睾丸、下肢筋骨、关节疼痛,以及痛经等。除以上主证外,还可能出现某些兼证。而脉象多细弱,舌质常暗红无泽,或有淤斑,苔灰白或腻或紧。以上诸证,不必悉具,皆可用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书籍目录
  1. 厥阴证寒痹(坐骨神经痛)《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 厥阴证骨痹《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3. 厥阴证头痛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4. 厥阴证肠游(急性痢疾)《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5. 厥阴之复《史载之方》
  6. 厥阴证《伤寒总病论》
  7. 厥阴之厥《中医词典》
  8. 厥阴证《伤寒九十论》
  9. 厥阴之政《中医词典》
  10. 厥阴脏病乌梅丸证一 厥阴二《伤寒悬解》
  11. 厥阴治渴方《思考中医》
  12. 厥阴脏病《伤寒悬解》
  13. 厥阴中篇《伤寒恒论》
  14. 厥阴运气义《思考中医》
  15. 厥阴中篇 计二方《伤寒恒论》
  16. 厥阴欲愈十二 厥阴四十九《伤寒悬解》
  17. 厥阴终《中医词典》
  18. 厥阴俞(一名厥俞)《针灸大成》
  19. 厥阴总要述古《伤寒指掌》
  20. 厥阴俞《针灸学》
  21. 厥俞《中医词典》
  22. 厥阴俞《中医词典》
  23. 厥晕《中医词典》
  24. 厥阴阴邪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25. 厥证《医学集成》
  26. 厥阴阴邪寒脉证《医宗金鉴》
  27. 厥证《医法圆通》
  28. 厥阴阳邪热脉证《医宗金鉴》
  29. 厥证《中医词典》
  30. 厥阴阳邪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31. 厥证《全生指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