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阳明证泄泻(过敏性结肠炎)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书籍目录

姚××,男,46岁。四川成都某厂干部。

【病史】曾于1970年夏患阿米巴痢疾,经医院治疗,痊愈出院。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病又复发。中西医治疗月余,腹泻止。但其后因工作劳累,饮食不慎,又出现腹部隐痛,腹泻便稀,口三、四次,1971年经四川省××医院确诊为“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肠炎”。

在成都先后经多处医疗单位治疗,服中药一百余剂,时好时坏,夏秋更重,迁延五年之久。1975年11月2日来诊,按太阳阳明证泄泻论治,月余而愈。

【初诊】腹泻每日三、四次,胃腹胀满隐痛,大便时稀时秘,无脓血。头昏身痛,神疲面黄,肢体消瘦。舌质暗红,苔黄白而润,脉浮紧。此为外感风寒郁闭,寒湿留滞肠中,交织不解,迁延日久。属太阳阳明泄泻。宜先开腠理,除寒湿,以麻黄汤加味主之。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杏仁18克 甘草30克 法夏18克 二剂,忌油腻、生冷。

【辨证】患者几年前曾患痢疾,后又泄泻。虽排便次数较多,但无里急后重,下利赤白之主证;再参之西医诊断,当不再属痢疾。今头昏,身痛,苔黄白而润,脉浮紧,为太阳风寒束表之象。舌暗红,面萎黄,神倦体瘦,为病邪入里已久,邪实伤正之征。胃腹胀痛泄泻,表明外邪不解,内迫阳明,影响大肠而令传导失职。所以,此病应属太阳阳明合病泄泻。

伤寒论》云:“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病机与此相似,为何不用葛根汤?因此证历时久,寒邪重,表实郁闭,水湿内聚,故须用麻黄汤解表散寒;加半夏燥湿,首开腠理,使邪仍从太阳而解。

【二诊】服药后,食纳增加,余证未减,舌脉同前。虑其久病邪实,兼之既往所服药中,参芪归地等滋补药较多,致寒湿胶着,一时难以奏效。原方加生姜温散以助之,再进两剂。

【三诊】头身略有微汗,疼痛减轻。苔腻稍减。腹痛、泄泻等尚无明显变化。继上方去桂枝,再服两剂。

【四诊】太阳表实已解,时泻时秘虽减,但尚未根除。本自制针砂散方意,重用白矾,以攻其里,推荡阳明之湿浊。

处方

针砂白矾绿矾麦芽、广香、木通硼砂神曲甘草、白矾50克,余药各30克,共碾细末,以红糖一斤拌之为丸,如梧桐子大。日二服,每服二粒。

连服二十余日,遂痊愈。

1979年6月24日追访,从病愈以来,未再复发,体重增加儿斤,身体健康。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云:“湿胜则濡写”。泄泻一证,虽有急性多实,实则泻之;久泻多虚,虚则补之之说,但临证不可拘泥。本例病程虽久,但仍以实邪为主,即风寒湿邪,久郁不得外泄,水湿内聚肠胃之间。加之“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应属太阳表证与阳明里证同病,而以水湿实邪为重。即使有伤正之象,亦不可补。虽有里实,因表证尚重,更不可下。太阳为开,阳明为阖。诸泄之成,多原于湿。故以麻黄之峻,开其表实;继以针砂之方,推荡里湿。湿邪去而泄泻止。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书籍目录
  1. 太阳阳明证泄泻(过敏性结肠炎)《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 太阳阳明证结胸《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3. 太阳阳邪停饮《医宗金鉴》
  4. 太阳阳明合病证《伤寒九十论》
  5. 太阳阳邪停饮《医学摘粹》
  6. 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7. 太阳阳邪停饮《伤寒心法要诀》
  8. 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9. 太阳阴《中医词典》
  10. 太阳阳明合病歌《伤寒百证歌》
  11. 太阳阴邪干呕咳《医宗金鉴》
  12. 太阳阳明合病《轩岐救正论》
  13. 太阳阴邪停饮《医学摘粹》
  14. 太阳阳明合病《中医词典》
  15. 太阳阴邪停饮《伤寒心法要诀》
  16. 太阳阳明并病《伤寒六书》
  17. 太阳用药图《医法圆通》
  18. 太阳阳明并病《轩岐救正论》
  19. 太阳瘀血证《伤寒九十论》
  20. 太阳阳明《伤寒指掌》
  21. 太阳与少阳合病《中医名词词典》
  22. 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2个月《名师垂教》
  2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中医名词词典》
  24. 太阳虚汗《小儿药证直诀》
  25. 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26. 太阳下篇正误《医宗金鉴》
  27. 太阳运气义《思考中医》
  28. 太阳下篇存疑《医宗金鉴》
  29. 太阳正伤寒《轩岐救正论》
  30. 太阳下篇 计一十四方《伤寒恒论》
  31. 太阳证《伤寒总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