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证刚痉(临产麻疹)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书籍目录

郭××,女,20岁。成都某厂工人。

【病史】1951年春,因临产入××产院。次日晨,自觉身倦、头昏发热恶寒,双眼流泪,鼻流清涕,脸上出现红疹,当即诊断为麻疹。因怕传染,通知其转传染病院。由于即将分娩,两院相距又远,家属不同意,最后回到家中,复感风寒,病情急剧恶化,昏迷失语。遂请范老去家急诊。按太阳证麻疹寒闭论治,服药两剂,转危为安。

【诊治】面部耳后麻疹出而复收,疹色转为淡紫微暗,疹点下陷。额头微热无汗,恶风寒,胸闷气紧上逆。项背强痛,两手抽搐,口噤无声,人已昏迷。

面色灰暗,唇淡微乌,撬开牙关,视舌质淡红偏暗,苔黄夹白微腻,脉浮紧。此当临产疹出未透而重感风寒,麻毒内陷,并致刚痉之危证。法宜驱风散寒,解痉透疹,以葛根汤加减主之。

处方

葛根10克 麻黄10克 桂枝6克 白芍10克 甘草3克 生姜10克 升麻10克

服药后,逐渐清醒,声渐出而语清,手足抽动停止。头项强痛明显减轻,疹点重新现出。此为寒邪衰,郁闭开,刚痉主证已解,转为正常疹出,遂即顺产。后继以清热解毒、甘寒养阴之剂,调治而愈。

【辨证】一般说来,麻疹属温病范围,切忌辛温发汗。为什么本例竞从太阳经病风寒表实兼证入手?《金匮要略》云:“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日刚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临床所见,患者突然项背强痛,胸闷气紧上逆,口噤不得语,以及牙关紧闭等,皆为寒气盛而痉在表。同时疹出即没,疹点下陷,昏迷失语,牙关紧闭,显系麻疹中途隐没之闭证。此病例病机,究属热闭寒闭?细察之,额头虽微热,但非全身灼热;虽昏沉失语,但无烦渴谵妄;疹点虽下陷,仅淡紫微暗。

参之唇色,暗淡不红;苔黄而不燥,脉浮紧而不洪数。显然,应属麻疹寒闭之逆证。不可泥于“痧喜清凉,痘喜温暖”之说。故投葛根汤发表透疹以除寒闭,从经输达邪外出,以解刚痉。

【按语】产褥期中,由于失血伤津,产道创伤,感染毒邪而引起“产后发痉”,颇不乏人。本例麻疹,发生于成年,且临产发病,并转为寒闭刚痉,在临床中颇为罕见。此证对产妇而言,生死反掌。其致命之危,首在麻疹寒闭而引起之抽搐昏迷。故临证之要点,必须拨开云雾,辨析其症结。综观患者麻疹寒闭诸证,按伤寒六经,归根到底,则为寒气盛而致痉,应属寒,属表,属实,病在太阳之经,葛根汤实为对症之良方。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书籍目录
  1. 太阳证刚痉(临产麻疹)《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 太阳证风湿《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3. 太阳证历节病(风湿性关节炎)《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4. 太阳证发热(长期低热)《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5. 太阳证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6. 太阳证《此事难知》
  7. 太阳证柔痉《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8. 太阳证《伤寒总病论》
  9. 太阳证水疝《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10. 太阳正伤寒《轩岐救正论》
  11. 太阳证哮喘《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12. 太阳运气义《思考中医》
  13. 太阳证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14. 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15. 太阳之复《史载之方》
  16. 太阳与阳明合病《中医名词词典》
  17. 太阳治方要义《思考中医》
  18. 太阳与少阳合病《中医名词词典》
  19. 太阳中风《中医名词词典》
  20. 太阳瘀血证《伤寒九十论》
  21. 太阳中风《中医词典》
  22. 太阳用药图《医法圆通》
  23. 太阳中风 十五章《伤寒悬解》
  24. 太阳阴邪停饮《伤寒心法要诀》
  25.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针灸甲乙经》
  26. 太阳阴邪停饮《医学摘粹》
  27.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伤寒说意》
  28. 太阳阴邪干呕咳《医宗金鉴》
  29. 太阳中风桂枝证一 太阳五《伤寒悬解》
  30. 太阳阴《中医词典》
  31. 太阳中风一 太阳四《伤寒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