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证胃脘痛
周××,男,61岁。四川郫县某乡,农民。
【病史】胃脘痛二十余年,时吐酸,呃逆。开始几年,服药后可缓解;后十年渐重,饥则时疼。1970年4月,病情进行性加剧,持续疼痛,纳呆,体虚,便黑。急送××医院治疗,诊为“胃溃疡”、“胃癌待查”。建议手术,但考虑血色素仅4.5克,年老体衰,商定改由中医保守治疗。遂来成都就诊。
【初诊】患者按腹弯腰,呻吟不已;呕吐酸水,时时呃逆,食不下,恶寒肢冷;舌淡、苔白腻浊。证属太阴虚寒邪盛。法宜温中散寒,消淤止痛,以四逆汤加味主之。
处方一
炙甘草30克 炮姜30克 制附片30克(久煎) 上肉桂10克 公丁香6克
处方二
回生丹,日服二次,每次三粒,痛止停服。
【二诊】一周后来诊,疼痛大减,便血止,泛酸、呃逆明显减轻。以甘草干姜汤加味缓服。
处方
炙甘草30克 炮姜30克 上肉桂10克 砂仁10克 白蔻10克 茯苓20克 白术20克
服药调养月余,疼痛消失,饮食正常。
1979年7月20日追访:数年来,曾轻度复发一次,服甘草干姜汤加味后愈,未再复发。现已七旬,尚可做一些轻活。
【按语】《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腹部之病,按其部位,分属太、少,厥阴。太阴为三阴之里,其脉从足入腹,属脾络胃。脾为湿土,阴中之至阴,凡伤于寒湿,则脾先受之。且与阳明胃相表里,脾虚胃亦虚,即所谓胃家不实,便是太阴病。此证显系属太阴虚寒邪盛。始终抓住太阴主证;而太阴温里宜四逆辈,故首投四逆汤加味,兼以行气通络,散滞化淤为治,而病获愈。

- 太阴证胃脘痛《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证痰咳(慢性支气管炎)《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证泄泻(慢性肠炎)《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证水肿《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之复《史载之方》
- 太阴证视歧(复视、双目动脉硬化性网膜病变)《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治方要义《思考中医》
- 太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总要述古《伤寒指掌》
- 太阴证寒呃(胃神经官能症)《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渊《中医词典》
- 太阴证《此事难知》
- 太渊《针灸学》
- 太阴证《伤寒总病论》
- 太渊(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手穴手纹诊治》
- 太阴证《伤寒九十论》
- 太渊(一名太泉,避唐祖讳)《针灸大成》
- 太阴者,言肾水也《思考中医》
- 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丹医秘授古脉法》
- 太阴者,言脾土也《思考中医》
- 太岳活血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读医随笔》
- 太岳活血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阴脏病四逆证二 太阴三《伤寒悬解》
- 太真红玉膏《女科切要》
- 太阴脏病脉证治六条《伤寒贯珠集》
- 太子参《中药炮制》
- 太阴脏病《中医词典》
- 肽类激素《生理学》
- 太阴脏病《伤寒悬解》
- 泰—萨病《基因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