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证胃脘痛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书籍目录

周××,男,61岁。四川郫县某乡,农民。

【病史】胃脘痛二十余年,时吐酸呃逆。开始几年,服药后可缓解;后十年渐重,饥则时疼。1970年4月,病情进行性加剧,持续疼痛,纳呆,体虚,便黑。急送××医院治疗,诊为“胃溃疡”、“胃癌待查”。建议手术,但考虑血色素仅4.5克,年老体衰,商定改由中医保守治疗。遂来成都就诊。

【初诊】患者按腹弯腰,呻吟不已;呕吐酸水,时时呃逆,食不下,恶寒肢冷;舌淡、苔白腻浊。证属太阴虚寒邪盛。法宜温中散寒,消淤止痛,以四逆汤加味主之。

处方一

炙甘草30克 炮姜30克 制附片30克(久煎) 上肉桂10克 公丁香6克

处方二

回生丹,日服二次,每次三粒,痛止停服。

【二诊】一周后来诊,疼痛大减,便血止,泛酸、呃逆明显减轻。以甘草干姜汤加味缓服。

处方

甘草30克 炮姜30克 上肉桂10克 砂仁10克 白蔻10克 茯苓20克 白术20克

服药调养月余,疼痛消失,饮食正常。

1979年7月20日追访:数年来,曾轻度复发一次,服甘草干姜汤加味后愈,未再复发。现已七旬,尚可做一些轻活。

【按语】《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腹部之病,按其部位,分属太、少,厥阴。太阴为三阴之里,其脉从足入腹,属脾络胃。脾为湿土,阴中之至阴,凡伤于寒湿,则脾先受之。且与阳明胃相表里,脾虚胃亦虚,即所谓胃家不实,便是太阴病。此证显系属太阴虚寒邪盛。始终抓住太阴主证;而太阴温里宜四逆辈,故首投四逆汤加味,兼以行气通络,散滞化淤为治,而病获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书籍目录
  1. 太阴证胃脘痛《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 太阴证痰咳(慢性支气管炎)《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3. 太阴证泄泻(慢性肠炎)《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4. 太阴证水肿《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5. 太阴之复《史载之方》
  6. 太阴证视歧(复视、双目动脉硬化性网膜病变)《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7. 太阴治方要义《思考中医》
  8. 太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9. 太阴总要述古《伤寒指掌》
  10. 太阴证寒呃(胃神经官能症)《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11. 太渊《中医词典》
  12. 太阴证《此事难知》
  13. 太渊《针灸学》
  14. 太阴证《伤寒总病论》
  15. 太渊(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手穴手纹诊治》
  16. 太阴证《伤寒九十论》
  17. 太渊(一名太泉,避唐祖讳)《针灸大成》
  18. 太阴者,言肾水也《思考中医》
  19. 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丹医秘授古脉法》
  20. 太阴者,言脾土也《思考中医》
  21. 太岳活血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2.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读医随笔》
  23. 太岳活血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4. 太阴脏病四逆证二 太阴三《伤寒悬解》
  25. 太真红玉膏《女科切要》
  26. 太阴脏病脉证治六条《伤寒贯珠集》
  27. 太子参《中药炮制》
  28. 太阴脏病《中医词典》
  29. 肽类激素《生理学》
  30. 太阴脏病《伤寒悬解》
  31. 泰—萨病《基因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