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肠型放射病

《核、化学武器损伤》书籍目录

肠型放射病是以呕吐腹泻、血水便等胃肠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非常严重的急性放射病。机体受肠型剂量照射后,造血器官损伤比骨髓型更为严重。但因病程短,造血器官的损伤尚未发展,小肠粘膜已发生了广泛坏死脱落,因此肠道病变是肠型的主要病理特点。

由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为5~6天,所以肠型放射病在1周左右即出现小肠危象,小肠粘膜上皮广泛坏死脱落。眼观肠壁变薄,粘膜皱襞消失,表面平滑。镜观隐窝细胞坏死,隐窝数减少甚至完全消失,绒毛裸露,在隐窝和绒毛可见巨大的畸形细胞(亦称ω细胞)。畸形细胞是肠腺细胞受损伤后,丧失了正常分裂能力,但仍能合成DNA,以致胞体肿大,失去了正常的上皮细胞形态和功能。肠粘膜上皮广泛坏死脱落并出现畸形细胞,是肠型放射病的病理特征(图4-3A)。在小肠粘膜上皮变化的同时,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血管充血、间质水肿、有少量粒细胞和圆细胞浸润。

肠型放射病小肠粘膜上皮变化及其后果示意图

图4-3 肠型放射病小肠粘膜上皮变化及其后果示意图

A:(a)正常小肠的隐窝和绒毛;(b)照射后隐窝细胞变性坏死,细胞碎片进排入肠腔;(c)隐窝细胞减少,隐窝变短;(d)隐窝破坏,出现畸形细胞,绒毛暂时尚未有上皮细胞被复;(e)隐窝和绒毛上皮细胞完全消失,仅见少量畸形细胞;如照射剂量在肠型下限,经治疗延长生存期者亦可见隐窝再生

B:隐窝绒毛破坏后失去屏障功能,导致机体死亡

肠型放射病由于病情重、发展快、病程短、所以临床分期不如骨髓型明显,临床表现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初期症状重,假愈期不明显

在照射后20分钟至4小时内全部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呕吐,全身衰竭、血压轻度下降、有时有腹泻。症状持续2~3天后稍有缓解。经过3~5天假愈期,在照射后1周即转入极期,或不出现假愈期直接转入极期。

(二)极期突出表现为胃肠道症状

进入极期后,病人出现反复呕吐,呕吐物多含胆汁或血性液体。严重腹泻是极期的突出表现,每天可达20~30次。腹泻以血水便为其特征,血水便中含肠粘膜脱落物。腹泻伴有腹胀腹痛。由于肠蠕动功能紊乱,肠套叠肠梗阻肠麻痹等发生率较高。

(三)造血损伤严重

肠型放射病造血器官损伤比骨髓型重,外周血象变化快,数天内白细胞可降至1×109/L以下。照射剂量接近肠型放射病剂量下限者,经大力救治若渡过肠型死亡期,即表现出来严重的骨髓衰竭,一般都不能自行恢复造血功能。死亡早者,出血不及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严重,若经治疗而延长生存期者,亦可发生严重出血。

(四)感染发生早

由于造血损伤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肠道失去障碍,致使体液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肠腔内细菌,毒素和有害分解产物侵入血液(图4-3B),很快造成脱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毒血症菌血症等并发症,成为死亡的原因。肠型放射病后期常出现坏死性肠炎、腹膜炎和坏死性扁桃体炎、败血症等。临终前机体衰竭,体温可骤然降低。

(五)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病人进入极期后,病情迅速恶化,血压下降虚汗、四肢厥冷、柴绀、寒战谵妄昏迷,很快濒临死亡。死亡高峰在10天前后,治疗可延长生存期,但迄今尚无治活的先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核、化学武器损伤》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核、化学武器损伤》书籍目录
  1. 肠型放射病《核、化学武器损伤》
  2. 肠泻《中医词典》
  3. 肠型放射病的治疗《核、化学武器损伤》
  4. 肠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病理学》
  5. 肠虚补之《痰火点雪》
  6. 肠下血论《脾胃论》
  7. 肠炎疾病《基因与疾病》
  8. 肠下血《儒门事亲》
  9. 肠疡《盘珠集胎产症治》
  10. 肠下痢《新修本草》
  11. 肠痒《竹林女科证治》
  12. 肠下利《普济方·针灸》
  13. 肠遗《中医词典》
  14. 肠系膜下动脉《人体解剖学》
  15. 肠易激缩合征《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16. 肠系膜上动脉《人体解剖学》
  17. 肠易激综合征《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8. 肠系膜淋巴结核 《消化病学》
  19. 肠易激综合征《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20. 肠胃小大之数《类经》
  21. 肠痈《中医名词词典》
  22. 肠胃为海《中医词典》
  23. 肠痈《圣济总录》
  24. 肠胃生病《黄帝内经太素》
  25. 肠痈《景岳全书》
  26. 肠胃瘙痒秘方《华佗神方》
  27. 肠痈《金匮悬解》
  28. 肠胃积聚《灵素节注类编》
  29. 肠痈《景景医话》
  30. 肠胃《内经评文》
  31. 肠痈《中医词典》

《核、化学武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