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疾病、药物与其它因素(高热或寒冷环境),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时,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关系发生变化,出现异常体温。体温过高或过低都是异常现象。
(一)发热
病理性的体温升高超过一般人的正常范围称发热。由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中枢功能紊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所致。发热是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但长期发热可使体内能量物质大量消耗。引起重要器官功能发生障碍。
1.引起发热的原因
(1)感染性发热临床上最常见,包括生物性病原,如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虫、寄生虫等感染引起。
(2)非感染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所致(中暑、脑外伤);吸收热(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变态反应性发热(风湿热、药物热、输液反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发热(甲亢、失水)。
2.发热程度的划分(以口腔温度为计)
(1)低热 体温37.5-37.9℃。如结核病,风湿热。
(2)中等热 体温38-38.9℃。如一般性感染性疾病
(3)高热 体温39-40.9,如急性感染疾病。
(4)超高热 体温℃41以上,如中暑
3.发热的过程
(1)体温上升期 其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畏寒、无汗、皮肤苍白。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所致。此期时间长短因素而异,有的几小时体温就上升到最高点,如肺炎双球菌性肺炎、疟疾等;也有在数日内上升到最高点,如伤寒疾病等。
(2)高热持续期 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病人表现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此期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
(3)体温下降期(退热期) 其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减少,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下降。退热的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骤退型体温急剧下降;渐退型为体温逐渐下降。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老年体弱及心血管病者,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休克现象,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如果体温突然下降,脉搏、呼吸增快,全身症状加重,则是病情恶化的表现。若是体温下降,症状减轻,则表示病情好转,趋向正常。
4.热型
根据病人体温变化的特点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 体温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日差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等。
(2)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常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肝脓肿等。
(3)间歇热 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然上升达39℃以上,且伴畏寒,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后下降至正常,退热时常伴大汗淋漓,经数小时或数日后又再次发热。常见于疟疾、肾盂肾炎、淋巴瘤等。
(4)不规则热 体温在一日内变化无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支气管肺炎等。
(二)对高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1.卧床休息高热时,代谢增快,进食少,消耗大,体质虚弱,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2.保暖发热早期,病人常伴畏寒,皮肤苍白,应调节室温,注意保暖,必要时给热饮料。
3.心理护理病人高热时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护士应体贴、安慰病人,及时有效地解除躯体痛苦,以消除其不安心理。
4.降温 较好的降温措施是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9℃,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时,可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或作大动脉冷敷。物理降温半小时后观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及交班。
5.密切观察 高热病人应每隔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脉博、呼吸、血压及出汗等体症。小儿高热易出现惊厥,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可递减为每日测二次体温。
6.营养和水分的补充给病人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少量多餐,多饮水。对不能进食者,遵医嘱予以静脉输液或鼻饲,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7.口腔护理高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极易引起口腔炎、舌炎和粘膜溃汤,应在晨起、睡前的饭后协助病人漱口或用棉球揩擦,防止口腔感染,口唇干裂者应涂油保护。
8.保持清洁在退热过程中病人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及床单、被套、以防着凉。
(三)体温过低
体温在35.5℃以下称体温过低。常于早产儿及全身营养衰竭的危重病人。前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温度变化不能自行调节;后者则因末稍循环不良,特别是在低温环境中,如保暖措施不当,极易导致体温不升。
若发现上述情况,除及时报告医生外,应设法提高室温(24-26℃为宜),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如加盖被、足部放热水袋等,对老人、小儿及昏迷患者,应注意防烫伤,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 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基础护理学》
- 异常皮肤感觉《医学心理学》
- 异常月经的心理问题《医学心理学》
- 异常脉搏的观察及护理《基础护理学》
- 异常运动模式《康复医学》
- 异常肌张力与痉挛模式《康复医学》
- 异传篇《外经微言》
- 异常感受与护理《医学心理学》
- 异单基因近交系《实验动物科学》
- 异常分娩《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异痘《中医词典》
- 异常的皮肤表现《医学心理学》
- 异痘《张氏医通》
- 异常表现《放射诊断学》
- 异痘须知《冯氏锦囊秘录》
- 异常白带《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异痘须知(《锦囊》)《疡医大全》
- 异常β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
- 异痘诸名《冯氏锦囊秘录》
- 异产《女科指掌》
- 异痘诸名(《锦囊》)《疡医大全》
- 异草《名医别录》
- 异法方宜《中医内科学》
- 异草《证类本草》
- 异法方宜论《素问悬解》
- 异草《新修本草》
- 异法方宜论《明医杂着》
- 异草《千金翼方》
- 异法方宜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 异病同治《中医词典》
- 异功散《救伤秘旨》
《基础护理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护士素质与护理职业道德
- 第三章 医院的任务与组织结构
- 第四章 病人入院及出院的护理
- 第五章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第六章 病人的清洁、舒适与安全护理
- 第一节 病人的清洁、舒适护理
- 第二节 褥疮的预防及处理
- 第三节 病人的卧位与安全护理
- 第七章 病人营养与饮食护理
- 第八章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
-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及测量
- 第二节 脉搏的观察及测量
- 第三节 呼吸的观察及测量
- 第四节 血压的观察及测量
- 第五节 体温单的使用
- 第九章 病区常用药物的管理及口服给药法
- 第十章 注射法
- 第十一章 药物过敏试验法
- 第十二章 静脉输液和输血法
- 第十三章 冷与热的应用
- 第十四章 呼吸道护理技术
- 第十五章 胃肠道护理技术
- 第十六章 泌尿道护理技术
- 第十七章 常用标本采集法
- 第十八章 传染病区的管理及隔离技术
- 第十九章 观察病人
- 第二十章 急救与监护
- 第二十一章 临终护理
- 第二十二章 护理文书的书写记录和保管
- 第二十三章 护理程序与整体护理
- 第二十四章 病区护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