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第四节 气道护理

《基础护理学》书籍目录

呼吸道及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治疗有赖于医生、护士和病人三方面的密切合作。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在并发症发生之前,做到防中有治,发生后则应治中有防。

一、叩背咳嗽排痰

上呼吸道可因气管内积痰积血发生阻塞,以及反射性支气管痉挛,浓稠分泌物阻塞,产生肺炎肺不张肺水肿。因而术后卧床人晨起护士必须给予叩背,鼓励病人主动咳嗽及排痰。

(一)呼吸及咳嗽训练

1.呼吸训练 在正常情况下,吸入气体与肺血流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肺泡通气也不均匀。这种局部通气不均,使得肺上部与肺下部的肺泡大小不相等,肺上部者大,肺下部者较小,这种生理现象提示人们,经常作深呼吸动作的必要性。当呼吸道有炎症或肺部疾病时,必然加重这种分布的不均等。因此,加强对卧床或术后病人深而慢的呼吸动作训练,显然更为重要。其方法是病人仰卧位,膝下垫枕,使腹肌松弛以利呼吸。采用深而慢的动作呼吸,必要时可在胸或腹部加压训练。

2.有效咳嗽训练

(1)暴发性咳嗽 让病人先深吸气使声带关闭,随之胸腹肌聚然收缩,继尔一声将气冲出的咳嗽方法。术后病人常可引起伤口剧痛

(2)分段咳嗽 让病人一连串的小声咳嗽,逐渐驱使支气管分泌物脱落咳出。这种方法效果虽然差一点,但病人痛苦少。

(3)发声性咳嗽 当病人咳嗽有剧痛时,可示病人深吸气,张口并保持声门开放,尔后再咳嗽。

(二)辅助病人咳嗽

当病人咳嗽不得法或无力时,可采用下列辅助措施,但均不能代替有效咳嗽。

1.叩背 轻击背部,使肺内分泌物松脱。拍背时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杯状,以这种手形在需要引流的肺叶部位叩打。叩击不可在裸露的皮肤上进行,也不可使病人感到疼痛。肺部拍叩不可肋骨以下,脊柱或乳房上,因可致软组织损伤。病人能够学习自己拍打前胸,他人可帮其拍叩背部。

2.震动胸壁 当病人慢动作呼气时,护士用手震动胸壁4-5次/分,目的使该处下方呼吸道内分泌物松动。

3.加压胸壁 当病人在呼气期或咳嗽时,护士用双手加压胸壁,以加强咳嗽效果,使痰液排出体外。

二、吸痰

吸痰法适用于危重、年老、昏迷及麻醉后咳嗽无力、反射迟钝或会厌功能不全,而不能将痰液咳出者以及误吸呕吐物的病人,吸痰法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时动作应准确、轻柔、敏捷。

(一)电动吸引器吸痰法

1.构造 主要由马达、偏心轮、气体过滤器、压力表及安全瓶和储液瓶组成。安全瓶和储液瓶是两个容量为1000ml的容器有2根玻璃管,并有橡胶管相互连接。(图14-13)

电动吸引器

图14-13 电动吸引器

2.原理 接通电源后,马达带动偏心轮,从吸气孔吸出瓶内的空气,并由排气孔排出,这样不断地循环转动,使瓶内产生负压,将痰吸出。

3.用物 电动吸引器1台,无菌治疗盘或盒内放有盖罐2只,各盛有无菌生理盐水及12-14号消毒吸痰管数根,气管插管备6号吸痰管,纱布,止血钳,无菌持物钳置于盛有消毒液瓶内,多头电插板,弯盘,必要时备压舌板,开口器,拉舌钳,床栏上系一盛有消毒液的玻璃瓶。地面置一水桶,以盛污吸痰管。

根据病人的清醒水平、合作程度及有无人工气道,选择恰当的吸引途径;经鼻吸痰、经口吸痰、经人工气道吸痰。

4.操作方法

(1)检查吸引器各部连接是否完善,有无漏气。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性能,调节负压。一般成人吸痰负压约40-50 kPa,小儿吸痰约13-30kPa,将吸痰管置于水中,试验吸引力,并冲洗皮管。

(2)将病人头部转向护士,铺治疗巾于颌下。

(3)插入吸痰管,其顺序是由口腔前庭→颊部→咽部,将各部吸尽。如口腔吸痰有困难时,可由鼻腔插入(颅底骨折患者禁用),其顺序由鼻腔前庭→下鼻道→鼻后孔→咽部→气管(约20-25cm),将分泌物逐段吸尽。若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时,可由插管或套管内插入,将痰液吸出。昏迷病人可用压舌板或开口器先将口启开,再行吸引。

(4)气管内吸痰,待病人吸气时,快速将导管插入,自下而上边退边左右旋转导管,消除气道分泌物,并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在吸引过程中,如病人咳嗽厉害,应稍等片刻后再行吸出。并随时冲洗吸引管,以免痰液堵塞。

(5)吸毕,关闭吸引器开关,弃吸痰导管于小桶内,吸引胶管玻璃接头插入床栏上盛有消毒液瓶内备用,将病人口腔周围擦净。观察吸出液的量、颜色及性质,必要时做好记录。

5.注意事项

(1)吸引器所用电压与电源电压要相符,否则易损坏电动机和影响吸力。

(2)吸痰动作要轻、稳。一次吸痰时间不应超过15秒,吸引器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3分钟。

(3)治疗罐 治疗巾每日更换消毒一次,吸痰管每次更换使用。

(4)储液瓶内的吸出液应及时倾倒,不应超过瓶的2/3,以免痰液吸入马达,损坏机器。储液瓶洗净后,应盛少量的水,以防痰液粘附于瓶底,妨碍清洗。

(5)专人保管 ,定期检修与保养,保持其良好效能。

(二)注射器吸痰法

在无吸引器的情况下,可用20ml或100ml注射器,接头处连一橡皮导管,其尖端放入口腔、鼻腔或气管套管内,边抽动注射器活塞边使导管后退,吸出痰液或呕吐物。

(三)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

该装置利用管道通路到达各病室单位,应用时装上吸痰导管,开动小开关,即可抽吸(图14-14)

中心吸引装置

图14-14 中心吸引装置

三、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一)吸痰

气管切开后,吸痰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护理,吸痰的次数视分泌物多少而定,原则上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1.用物 同“吸痰”用物。

2.操作方法

(1)找开无菌盘或护理盒,治疗罐内倒无菌生理盐水。

(2)右手持止血钳夹取吸痰管尾端,左手持吸引器橡胶管上的玻璃接头,将吸痰管连于接头上。

(3)打开吸引器开关,将吸痰管插入生理盐水中试验是否通畅。

(4)左手将吸引器橡胶管反折阻断负压,右手持止血钳夹吸痰管插入气管内套管,深度以套管长度为准。若气管深部有分泌物,可视需要深插。达到所需深度后,放开反折的橡胶管进行吸引,轻轻旋转吸痰管,边吸边提,直至吸痰管退出气管套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为宜。如果痰液未吸净,可间隔2-3分钟后再次吸痰。

(5)吸痰管退出后插入生理盐水罐中,开通吸引器,冲洗吸痰管及吸引器橡胶管,冲净后取下吸痰管放入小桶中。将吸引胶管的玻璃头插入盛有消毒液瓶内备用。

3.注意事项。

(1)吸痰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每次均须更换无菌吸痰管。

(2)严格掌握吸痰时间,以免加重病人缺氧。

(3)插吸痰管过程中,不可吸痰,以免损伤气管粘膜。

(4)发现有血性分泌物,病人呼吸异常呛咳等现象,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同时检查气管套管位置有无不当等情况。

(5)无菌盘或护理盒每24小时更换1次。

(6)如果痰液粘稠不易吸出,可将内套管取出(取内套管方法见下文“更换内套管法”),从外套管吸痰。

(二)更换或清洗内套管法

在气管切开期间,每日更换内套管1次,分泌物过多过于粘稠,则视需要取出内套管,按无菌方法处理后再放入外套管中。

1.用物 同型号无菌内套管,换药包(内有治疗碗,弯盘,止血钳两把,棉球数个),无菌棉拭子或无菌斗刷,无菌生理盐水。

2.操作方法

(1)找开换药包,治疗碗倒入生理盐水。

(2)用止血钳打开外套管托上的小开关。

(3)用止血钳固定外套管托,另一手持止血钳夹住内套管,顺着套管曲度把内套管拔出,放入弯盘内。

(4)用止血钳夹盐水棉球(勿过湿)擦净外套管口的分泌物,然后将备用内套管放入外套管中,关好开关。

(5)无须更换内套管时,则按无菌操作取出内套管放入治疗碗中,用棉球或棉拭子或斗刷清洗内套管的外部和内腔,甩干后重新放入外套管内,关好开关。

(6)若无同型号内套管更换,可每天取出内套管煮沸消毒一次,但取出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以免外套管内存积痰痂,使内套管不易放入。

3.注意事项

(1)为避免病人吸入的空气干燥(因无鼻腔的湿化作用),可用单层或双层盐水浸湿的纱布覆盖管口,干后随时更换。

(2)取出或放入内套管时,一定要固定好外套管,以免外套管脱出或扭动损伤气管粘膜。

(3)一般不更换外套管。

(4)管口有分泌物喷出时要随时清除,以免病人将分泌物重新吸入管内。但一定要注意不用棉球纱布等探入管腔内擦拭,以免棉花纤维被病人吸入造成窒息

(三)拔管

1.用物 无菌软木塞(小端直径略小于内套管内径,应备有全圆、半圆和1/4圆三种),换药包,蝶形胶布。

2.操作方法

(1)视病情好转情况,遵医嘱用软木塞把内套管部分或全部堵塞,放入木塞前先清洁管口。堵塞后观察病人的呼吸状况,全部堵塞后病人呼吸正常,即可拔出套管。

(2)拔管动作要轻柔,套管拔出后伤口消毒,用蝶形胶布固定,覆盖纱布。

(3)每日观察伤口情况,必要时换药,直至愈合为止。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基础护理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基础护理学》书籍目录
  1. 气道护理《基础护理学》
  2. 气道《中医词典》
  3. 气道阻力与肺顺应性测定《物理诊断学》
  4. 气单《中医词典》
  5. 气端《中医词典》
  6. 气猝上奔喘急欲死《奇效简便良方》
  7. 气短《产宝》
  8. 气促发喘鼻扇胸高《麻科活人全书》
  9. 气短倦怠口干出汗《经验麻科》
  10. 气促《麻疹备要方论》
  11. 气短似喘《傅青主男科》
  12. 气促《中医词典》
  13. 气短似喘《傅青主女科》
  14. 气刺心痛《金匮翼》
  15. 气呃《中医词典》
  16. 气喘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17. 气遏肉死《正体类要》
  18. 气喘证治《医宗金鉴》
  19. 气耳《明医指掌》
  20. 气喘上逆秘方《华佗神方》
  21. 气反《中医词典》
  22. 气喘秘方《华佗神方》
  23. 气方三首《外台秘要》
  24. 气喘脉劲《医法圆通》
  25. 气分《中医词典》
  26. 气喘论《妇科秘书》
  27. 气分发热《症因脉治》
  28. 气喘论《胎产心法》
  29. 气分寒《中医词典》
  30. 气喘方《医学三字经》
  31. 气分寒《卫生宝鉴》

《基础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