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症类伤寒
伤寒集中,仅有四症类伤寒。至于痧症类伤寒,较之四症,尤为凶暴。而伤寒书内,从未载及,故医者不识。夫伤寒头痛、恶寒、发热,属足太阳膀胱经风寒,宜表,是寒从肌表而入,故宜发散为先。若痧症头痛,是痧毒之气,上攻头面三阳;不因外感寒气,其恶寒发热,虽在肌表,是时行之气所感,由呼吸而入,搏激于肌表之中;做为毒热,内热则外寒,故亦恶寒。治宜先刺颠顶,放痧以泄其毒,用药惟在透窃解毒顺气为主。若误认伤寒足太阳膀胱经症,用羌活、麻黄、发表太甚,反助痧毒火邪,益张其焰,势必恶毒攻冲,作肿作胀,立时见凶。故痧症与伤寒,其头痛,恶寒,发热虽同,治之当异,要知痧症宜清凉,则痧毒可内解;伤寒宜辛散,则寒气可外舒。固不可以治痧症者治伤寒,更不可以治伤寒者治痧症也。
【治验】
一林管家长子,六月,发热五日,昏迷不醒。余诊之,病似伤寒,而脉沉微无力,实非伤寒症也。阅腿弯下痧筋,放紫黑毒血三针,指头九针,不愈,用阿魏丸并大黄丸凉茶饮之,昏迷遂醒,越两日身凉乃痊。
一车文显次子恶寒发热十二日,昏迷沉重,不省人事。适余至乡,延余诊之,见其面色红黑,十指头俱青黑色,六脉洪数,皆曰∶新婚燕尔、症必属阴。余日∶“非也。若以阴治,一用温补热药,殆迫其死矣。”夫脉洪数者,痧毒搏激于经络也。十指青黑者,痧之毒血流注也。面色红黑者,痧毒升发于头面三阳也。及视腿弯痧筋,若隐若现,放之,微有紫黑血点而已。其父素知痧患,便云此真痧也。奈前因暗痧莫识,数饮热汤,毒血凝聚于内,放之不出,将何以救之。
余用宝花散,晚蚕沙汤冷冻饮料之,渐醒,痧筋复现于左腿弯二条,刺出紫黑毒血如注,乃不复如前之昏迷矣。但发热身重,不能转侧,肩背多痛,用大剂桃仁、苏木、乌药、香附、白蒺藜末、泽兰、独活、山楂微温服之,渐能转运。尤身热不凉,大便不通,用卜子、麦芽、枳实、大黄、紫朴、桃仁温服,便通热减,后调补三月而痊。
一方居安内室,正月头痛、恶寒、发热,心胸烦闷,口渴咽干,头汗如雨,痰喘面黑,十指头具有黑色,已五日矣。
延余诊之,气口脉虚,时或歇指,左手三部,洪数无伦。余曰∶“非痧而有是脉,恐不能生矣”。因看痧筋,幸其弟善放痧,见有青筋,曰∶“此真痧也”。刺顶心一针,左臂弯一针,右腿弯一针,毒血已去,不愈。余想其饭后起病,即以矾汤稍冷多服,吐去宿食,烦闷痰喘头汗具除,余症未愈。次日,其弟复为放痧,饮以阴阳水一碗,亦未愈。余用柴胡、山楂、连翘、红花、卜子、枳实、荆芥、花粉,加酒制大黄二钱,俟微冷服二剂,大便通而安。迨后十余日,腹中大痛,口吐涎沫,此又因秽气所触而复痧也。令其刮痧,少安,用藿香正气汤稍冷服之,腹痛顿止,后用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调理如旧。
一甄复先,恶寒发热,呕哕心烦,服他药,昏迷不醒。或谓阴虚而然,余诊之,六脉沉微,手足大热,唇舌鲜红,身体重痛,余曰∶“痧毒冲心,入于血分瘀滞故尔。”不信。连易三医莫任。复求余治,呼之不应,扶之不起,用晚蚕沙煎汤微冷服,次以宝花散、煎砂仁汤微冷送下,稍醒,然后扶起放痧数十针,未愈。用桃仁、延胡索,苏木、乌药、红花、香附、山楂一剂,始能转侧。后服小柴胡汤,寒热具除,调理两月而痊。

- 痧症类伤寒《痧胀玉衡》
- 痧症发蒙论《痧胀玉衡》
- 痧症治要宜明《痧胀玉衡》
- 痧症垂危,尿屎已出《奇效简便良方》
- 痧重《痧胀玉衡》
- 痧症、鼠疫《景景医话》
- 痧子《中医词典》
- 痧症《幼科折衷》
- 鲨鱼《饮食须知》
- 痧症《医宗己任编》
- 鲨鱼《本草求真》
- 痧证痛(附疝痛)《明医指掌》
- 鲨鱼《本草撮要》
- 痧证痛《中医词典》
- 鲨鱼翅《本草从新》
- 痧证分类《儿科要略》
- 鲨鱼翅《药性切用》
- 痧证《医学摘粹》
- 煞鬼丸《妇人大全良方》
- 痧证《医学摘粹》
- 翣(shà,音煞)舌《中医词典》
- 痧疹总论《专治麻痧初编》
- 筛窦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痧疹续论《专治麻痧初编》
- 筛窦炎《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痧疹门主方《疡医大全》
- 筛骨《中医词典》
- 痧疹门(一)《疡医大全》
- 筛骨《人体解剖学》
- 痧疹门(忌)《疡医大全》
- 筛检《流行病学》
《痧胀玉衡》
- 作者:郭士遂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自序
- 续序
- 凡例
- 卷之上
- 玉衡要语
- 痧分表里辨
- 治痧宜看凉热
- 唇舌辨
- 大小便宜通
- 咽喉治法
- 治痧当绝其根
- 痧原论
- 治痧当分经络
- 痧与杂症轻重不同
- 治痧三法
- 痧前禁忌
- 痧后禁忌
- 痧胀凶症
- 痧为百病变症
- 医家当识痧筋
- 放痧有十
- 放痧须放尽
- 痧有放刮不尽辨
- 用药不效
- 用药必效
- 用药大法
- 痧有实而无虚辨
- 怪病之谓痧
- 痧筋不同辨
- 寒痧辨
- 放痧不出治法
- 放痧数次不愈
- 数犯痧症
- 痧胀昏迷与杂症不同
- 痧筋原于血中之毒
- 慢痧必须速治
- 痧症治要宜明
- 治痧须先明百病
- 刺腿弯痧筋法
- 刮痧法
- 用针说
- 痧胀用药不厌多
- 痧胀宜下辨
- 痧后治杂症宜知
- 当知不信之误
- 痧脉十二经辨
- 痧脉外感内伤辨
- 痧脉要诀
- 痧脉有似阴症辨
- 痧脉似气血有余辨
- 方书脉句宜参
- 脉贵审于几先
- 痧脉决生死法
- 卷之中
- 遍身肿胀痧
- 闷痧
- 落弓痧
- 噤口痧
- 角弓痧
- 扑鹅痧
- 伤风咳嗽痧
- 痘前痧胀
- 痘后痧胀
- 胎前产后痧
- 胎前痧痛论
- 产后痧痛论
- 倒经痧
- 痧热
- 痧烦痧睡
- 老弱兼痧
- 疮症兼痧
- 弱症兼痧
- 痧变劳瘵
- 膨胀兼痧
- 痧变臌胀
- 半身不遂痧
- 内伤兼痧
- 紫痧
- 痰喘气急痧
- 痧疯
- 痧重
- 眼目痧
- 瘟痧
- 头眩偏痛痧
- 流火流痰痧
- 咳嗽呕哕痧
- 卷之下
- 后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