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症

《幼科折衷》书籍目录

【总括】斑症总言因胃热,赤生黑死分明别;忽如锦片出肌肤,湿毒发时别两胁。

【脉法】脉阳浮而数,阴实而大。

《内经》曰∶少阴所致为疡疹。夫少阴所致者,君火有余,热令火行,戊子戊午之岁也,在人则心主之。心火太过则制己所胜,而烧灼肺金。又肺主皮毛,故红色如锦,见于皮肤之间,心火侮而乘之之色也。

《经》又曰∶疹属于脾。故《金镜录》谓毒盛于脾,热流于心,乃知心脾肺俱受病而发者,其欲出之时,腮红眼赤,壮热憎寒,身体疼痛,呕吐泄泻,咳嗽烦渴是其候也。当服开豁腠理汤,使之易出。如头面愈多,鲜明匀净,精神爽朗,吉之兆也,服前药即愈矣。若痧色紫红干燥暗晦,或未出透,身热烦闷,声哑喘急,隐隐不出,出而复隐,此危急之兆也。(批∶看时气加之,有云∶火热入内,血化为斑。)急将前方加炒黑麻黄羌活之类发之,如不复出,或喘更甚,此不治之症也。

活幼心书》曰∶斑症有二,有瘟毒发斑,有胃烂发斑。瘟毒发斑者其瘾疹如锦纹片,出于两腋之下,两腋者气之道路,故瘟毒随气之道路而先出,其症咳嗽烦闷或呕清水,此因冬时感冒寒毒,停于肌肉之间,至春阳气发动而行于外,名为瘟毒发斑,以百解散牛蒡汤加陈皮黄连之类。

胃烂发斑,初因伤寒下早,热毒乘虚入里,乃当下而不下,亦致热毒内蒸于胃,胃受热毒则发于皮肤。斑之赤者可疗,黑者十死一生,治法同前。其病大便坚燥,不可轻用药下之,或用蜜煎猪胆导之,则自来矣。如微泻者不必治之,正假此以泄热毒也。若痧发后泻痢不止,此又热毒下陷之故,当以五苓散去桂加芩、连、芍药木通之类,毒解热退泻痢自止,不可用燥涩温补之剂。古人云∶可汗不可下,可表不可补是也。

痧后壮热气促不止者,此余毒留连未尽也,须用解火清金之剂,以竹叶石膏、门冬、知母、芩、连、玄参桔梗陈皮枳壳、天花粉牛蒡之类。

痧后咳嗽不止者,二陈加栝蒌桔梗玄参黄芩治之。渴则门冬、花粉,喘则苏子桑皮可也。

痧出过三日后不没者,此内有实热也,加清利之药则自消矣,四物汤加芩、连、牛蒡之类。

凡出痧之时,大忌生冷荤腥之食、风寒水湿之气,苟有不谨,最为深患。间有犯之而获愈者,此内禀之气实,外感之邪轻耳。余虽不敏,验之屡矣,当慎守此戒。

有一种初出淡红润色,酷似痘疹,但粒头尖小为异,此为赤痘。有初出尖小而头白光亮有清水,此为水痘,此二者皆属心火流于脾肺,最为易出易靥,极称轻症。但恐变疮疡,脓水溃坏,此皆不避风绝荤耳,以四物加荆芥防风、芩、连之类。

【附方】

开豁腠理汤 陈皮 天花粉 防风 荆芥 桔梗 枳壳 前胡 干葛 紫苏 羌活 甘草 升麻

解散 见热症内。

牛蒡汤 牛蒡 大黄 防风 荆芥 薄荷 甘草

五苓散惊风症内。

二陈汤 见诸吐症内。

四物汤痢疾症内。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幼科折衷》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幼科折衷》书籍目录
  1. 痧症《幼科折衷》
  2. 痧症《医宗己任编》
  3. 痧症、鼠疫《景景医话》
  4. 痧证痛(附疝痛)《明医指掌》
  5. 痧症垂危,尿屎已出《奇效简便良方》
  6. 痧证痛《中医词典》
  7. 痧症发蒙论《痧胀玉衡》
  8. 痧证分类《儿科要略》
  9. 痧症类伤寒《痧胀玉衡》
  10. 痧证《医学摘粹》
  11. 痧症治要宜明《痧胀玉衡》
  12. 痧证《医学摘粹》
  13. 痧重《痧胀玉衡》
  14. 痧疹总论《专治麻痧初编》
  15. 痧子《中医词典》
  16. 痧疹续论《专治麻痧初编》
  17. 鲨鱼《饮食须知》
  18. 痧疹门主方《疡医大全》
  19. 鲨鱼《本草求真》
  20. 痧疹门(一)《疡医大全》
  21. 鲨鱼《本草撮要》
  22. 痧疹门(忌)《疡医大全》
  23. 鲨鱼翅《本草从新》
  24. 痧疹门(方语)《疡医大全》
  25. 鲨鱼翅《药性切用》
  26. 痧疹门(二)《疡医大全》
  27. 煞鬼丸《妇人大全良方》
  28. 痧疹瘰《临证指南医案》
  29. 翣(shà,音煞)舌《中医词典》
  30. 痧疹论并治法《专治麻痧初编》
  31. 筛窦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幼科折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