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变吐血鼻衄便红
痧毒冲心则昏迷;痧毒冲肺则气喘痰壅,甚则鼻衄;痧毒入肝则胸胁疼痛,不能转动,甚则血涌由吐而出;痧毒流于大肠,则大便血;流于膀胱,则小便血。治宜先清其痧毒之气,顺其所出之路,则气自顺而血自宁矣。若不知治,紧则变在顷刻,迟则变成劳弱,或时时便血溺血难愈。
【治验】
一孙盛元痧胀,放痧不服药,变筋骨疼痛。十日后,吐血甚多,疼痛不愈。延余,诊其脉芤,此痧气已退,尚存瘀血,用桃仁、红花活血之剂,四服而痊。
一潘国安痧胀鼻衄,是痧气由衄而泄,用清凉至宝饮而痊。
一周瑞亭子六岁,痧痛大便红。延余,令放痧,服散痧消瘀活血之剂而痊。

- 痧变吐血鼻衄便红《痧胀玉衡》
- 痧变劳瘵《痧胀玉衡》
- 痧变肿毒《痧胀玉衡》
- 痧变臌胀《痧胀玉衡》
- 痧病类伤寒《冯氏锦囊秘录》
- 痧变发颐《痧胀玉衡》
- 痧病类伤寒《松峰说疫》
- 痧《冷庐医话》
- 痧痘后与病后宜戒口味《医门补要》
- 痧《中医词典》
- 痧痘口疳《中医词典》
- 莎衣道人《中医词典》
- 痧烦痧睡《中医词典》
- 莎草香附子《得配本草》
- 痧烦痧睡《痧胀玉衡》
- 莎草香附子《本草纲目》
- 痧方余议《痧胀玉衡》
- 莎草根《名医别录》
- 痧分表里辨《痧胀玉衡》
- 莎草根《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痧疯《痧胀玉衡》
- 莎草根《证类本草》
- 痧喉《中医词典》
- 莎草根《新修本草》
- 痧后案《丁甘仁医案》
- 莎草根《本草经集注》
- 痧后禁忌《松峰说疫》
- 莎草根《千金翼方》
- 痧后禁忌《痧胀玉衡》
- 莎草根《雷公炮炙论》
- 痧后牙疳《中医词典》
《痧胀玉衡》
- 作者:郭士遂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自序
- 续序
- 凡例
- 卷之上
- 玉衡要语
- 痧分表里辨
- 治痧宜看凉热
- 唇舌辨
- 大小便宜通
- 咽喉治法
- 治痧当绝其根
- 痧原论
- 治痧当分经络
- 痧与杂症轻重不同
- 治痧三法
- 痧前禁忌
- 痧后禁忌
- 痧胀凶症
- 痧为百病变症
- 医家当识痧筋
- 放痧有十
- 放痧须放尽
- 痧有放刮不尽辨
- 用药不效
- 用药必效
- 用药大法
- 痧有实而无虚辨
- 怪病之谓痧
- 痧筋不同辨
- 寒痧辨
- 放痧不出治法
- 放痧数次不愈
- 数犯痧症
- 痧胀昏迷与杂症不同
- 痧筋原于血中之毒
- 慢痧必须速治
- 痧症治要宜明
- 治痧须先明百病
- 刺腿弯痧筋法
- 刮痧法
- 用针说
- 痧胀用药不厌多
- 痧胀宜下辨
- 痧后治杂症宜知
- 当知不信之误
- 痧脉十二经辨
- 痧脉外感内伤辨
- 痧脉要诀
- 痧脉有似阴症辨
- 痧脉似气血有余辨
- 方书脉句宜参
- 脉贵审于几先
- 痧脉决生死法
- 卷之中
- 遍身肿胀痧
- 闷痧
- 落弓痧
- 噤口痧
- 角弓痧
- 扑鹅痧
- 伤风咳嗽痧
- 痘前痧胀
- 痘后痧胀
- 胎前产后痧
- 胎前痧痛论
- 产后痧痛论
- 倒经痧
- 痧热
- 痧烦痧睡
- 老弱兼痧
- 疮症兼痧
- 弱症兼痧
- 痧变劳瘵
- 膨胀兼痧
- 痧变臌胀
- 半身不遂痧
- 内伤兼痧
- 紫痧
- 痰喘气急痧
- 痧疯
- 痧重
- 眼目痧
- 瘟痧
- 头眩偏痛痧
- 流火流痰痧
- 咳嗽呕哕痧
- 卷之下
- 后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