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弓痧
倏忽昏迷不醒,或痰喘不已,眼目上吊,形如小儿落弓之症。此暗痧难识,必须审脉辨症,的是痧毒,看其身体凉热,唇舌润燥何如,然后治之。
【治验】
一盛洪烈子,九月间,发热口渴,昏闷不醒,两目上翻。延余诊视,六脉微细而伏,先用宝花散加砂仁汤,冷下而苏,扶起放痧十二针,去紫黑毒血,用救苦丹并细辛大黄丸加砂仁汤稍冷下,又用防风散痧汤加金银花、丹参、山楂、卜子而痊。
一陈公玉,八月间,时常身热,口中微渴,煎滚茶饮之,倏然沉重,昏迷不醒。余诊之,左尺沉细,动止不匀,右寸脉浮而芤,此肾虚而痧犯之。肾水之痧,逆行干母肺金,故痰气壅盛而发晕也。用独活红花汤入贝母、牛膝同煎,加童便饮之,更进圆红散而醒,然后扶起放痧,二日后,痧气清,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调理而痊。

- 落弓痧《痧胀玉衡》
- 落弓痧《中医词典》
- 落癸叶《饮食须知》
- 落得打《药性切用》
- 落花参《滇南本草》
- 落得打《本草分经》
- 落花生《本草备要》
- 落得打《本草从新》
- 落花生《饮食须知》
- 落床损瘀候《诸病源候论》
- 落花生《本草从新》
- 落草《中医词典》
- 落花生《本草分经》
- 骆驼《医学入门》
- 落花生《本草分经》
- 骆如龙《中医词典》
- 落花生《本草撮要》
- 骆龙吉《中医词典》
- 落花生《药性切用》
- 络诊先兆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落花生(《滇南本草图说》)《中医饮食营养学》
- 络俞《中医词典》
- 落基山斑疹热《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络血《中医词典》
- 落痂后辩吉凶《景岳全书》
- 络穴说《普济方·针灸》
- 落痂时备用诸药《冯氏锦囊秘录》
- 络穴辨《普济方·针灸》
- 落痂余毒诀《丹台玉案》
- 络穴(别络、别)《中医名词词典》
- 落痂证治《证治准绳·幼科》
《痧胀玉衡》
- 作者:郭士遂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自序
- 续序
- 凡例
- 卷之上
- 玉衡要语
- 痧分表里辨
- 治痧宜看凉热
- 唇舌辨
- 大小便宜通
- 咽喉治法
- 治痧当绝其根
- 痧原论
- 治痧当分经络
- 痧与杂症轻重不同
- 治痧三法
- 痧前禁忌
- 痧后禁忌
- 痧胀凶症
- 痧为百病变症
- 医家当识痧筋
- 放痧有十
- 放痧须放尽
- 痧有放刮不尽辨
- 用药不效
- 用药必效
- 用药大法
- 痧有实而无虚辨
- 怪病之谓痧
- 痧筋不同辨
- 寒痧辨
- 放痧不出治法
- 放痧数次不愈
- 数犯痧症
- 痧胀昏迷与杂症不同
- 痧筋原于血中之毒
- 慢痧必须速治
- 痧症治要宜明
- 治痧须先明百病
- 刺腿弯痧筋法
- 刮痧法
- 用针说
- 痧胀用药不厌多
- 痧胀宜下辨
- 痧后治杂症宜知
- 当知不信之误
- 痧脉十二经辨
- 痧脉外感内伤辨
- 痧脉要诀
- 痧脉有似阴症辨
- 痧脉似气血有余辨
- 方书脉句宜参
- 脉贵审于几先
- 痧脉决生死法
- 卷之中
- 遍身肿胀痧
- 闷痧
- 落弓痧
- 噤口痧
- 角弓痧
- 扑鹅痧
- 伤风咳嗽痧
- 痘前痧胀
- 痘后痧胀
- 胎前产后痧
- 胎前痧痛论
- 产后痧痛论
- 倒经痧
- 痧热
- 痧烦痧睡
- 老弱兼痧
- 疮症兼痧
- 弱症兼痧
- 痧变劳瘵
- 膨胀兼痧
- 痧变臌胀
- 半身不遂痧
- 内伤兼痧
- 紫痧
- 痰喘气急痧
- 痧疯
- 痧重
- 眼目痧
- 瘟痧
- 头眩偏痛痧
- 流火流痰痧
- 咳嗽呕哕痧
- 卷之下
- 后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