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兼痧
人有内伤,讵无外感。外感之症,不独风寒,即夏月暑热之气,时疫传染之气,秽恶触犯之气,一受于身,亦如外感。然则内伤者本病,外感者标病。故伤寒集中,有内伤外感之症,此之集中,有内伤兼痧之症。治法主意,先辨痧症治其标,后审内伤治其本。
【治验】
一曹洪宇子之外戚,争夺家产,涉讼公庭,有老妇造其家,互相争殴,发热沉重,咳嗽吐痰,胸中胀闷,诸亲戚惟恐毙于曹姓室中。延医青来王兄,更邀余往视,青来几不敢任,余怜悯此妇不治,入命重情,彼此俱败,若一救之,不特活妇一命,亦且保全两家,是亦大德。余为诊之,知其内伤兼痧症也。刺痧筋二十余针,付宝花散微温服之,胀闷稍松。爰定一方,即于青来厢中取药,用桃仁、赤芍、泽兰、玄胡索、红花、陈皮、乌药、独活,治其内伤。服后,下黑粪,瘀血俱消,诸症俱愈。但其旧有不足之症,非参不可,后青来用参 大补,乃健而归。

- 内伤兼痧《痧胀玉衡》
- 内伤肩背痛《症因脉治》
- 内伤兼外风证《医碥》
- 内伤肩背痛《中医词典》
- 内伤结胸《中医词典》
- 内伤肩背痛《中医词典》
- 内伤结胸《中医词典》
- 内伤夹暑《温热暑疫全书》
- 内伤解《景景医话》
- 内伤夹暑《中医词典》
- 内伤筋挛《症因脉治》
- 内伤夹暑《中医词典》
- 内伤咳嗽《中医词典》
- 内伤饥饱劳倦总方《医学入门》
- 内伤咳嗽《中医词典》
- 内伤霍乱转筋《症因脉治》
- 内伤咳嗽《儿科要略》
- 内伤霍乱治验《卫生宝鉴》
- 内伤口噤不语《症因脉治》
- 内伤霍乱烦渴《症因脉治》
- 内伤口眼斜《症因脉治》
- 内伤黄疸《中医词典》
- 内伤劳倦《张聿青医案》
- 内伤黄疸《中医词典》
- 内伤痢疾《中医词典》
- 内伤寒发黄《松峰说疫》
- 内伤痢疾《中医词典》
- 内伤寒发斑《松峰说疫》
- 内伤论《古今医彻》
- 内伤腹胀《中医词典》
- 内伤门《古今医统大全》
《痧胀玉衡》
- 作者:郭士遂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自序
- 续序
- 凡例
- 卷之上
- 玉衡要语
- 痧分表里辨
- 治痧宜看凉热
- 唇舌辨
- 大小便宜通
- 咽喉治法
- 治痧当绝其根
- 痧原论
- 治痧当分经络
- 痧与杂症轻重不同
- 治痧三法
- 痧前禁忌
- 痧后禁忌
- 痧胀凶症
- 痧为百病变症
- 医家当识痧筋
- 放痧有十
- 放痧须放尽
- 痧有放刮不尽辨
- 用药不效
- 用药必效
- 用药大法
- 痧有实而无虚辨
- 怪病之谓痧
- 痧筋不同辨
- 寒痧辨
- 放痧不出治法
- 放痧数次不愈
- 数犯痧症
- 痧胀昏迷与杂症不同
- 痧筋原于血中之毒
- 慢痧必须速治
- 痧症治要宜明
- 治痧须先明百病
- 刺腿弯痧筋法
- 刮痧法
- 用针说
- 痧胀用药不厌多
- 痧胀宜下辨
- 痧后治杂症宜知
- 当知不信之误
- 痧脉十二经辨
- 痧脉外感内伤辨
- 痧脉要诀
- 痧脉有似阴症辨
- 痧脉似气血有余辨
- 方书脉句宜参
- 脉贵审于几先
- 痧脉决生死法
- 卷之中
- 遍身肿胀痧
- 闷痧
- 落弓痧
- 噤口痧
- 角弓痧
- 扑鹅痧
- 伤风咳嗽痧
- 痘前痧胀
- 痘后痧胀
- 胎前产后痧
- 胎前痧痛论
- 产后痧痛论
- 倒经痧
- 痧热
- 痧烦痧睡
- 老弱兼痧
- 疮症兼痧
- 弱症兼痧
- 痧变劳瘵
- 膨胀兼痧
- 痧变臌胀
- 半身不遂痧
- 内伤兼痧
- 紫痧
- 痰喘气急痧
- 痧疯
- 痧重
- 眼目痧
- 瘟痧
- 头眩偏痛痧
- 流火流痰痧
- 咳嗽呕哕痧
- 卷之下
- 后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