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症兼痧
先有劳弱不足之症,或吐血时发;或微微干嗽,两颧唇口鲜红;或骨蒸发热不已,一触犯时气传染;或秽恶之气相犯,必兼痧胀。或多痰喘;或咽喉如鲠;或心腹胀闷,烦躁发热;较之平时不足之症,益觉沉重。此宜以痧为主治之,令痧毒退尽,方可治其本症,不然,劳弱未见凶危,痧祸已在目前矣。
【治验】
一妇人吐血干嗽,昼凉夜热已久,忽午后发热异常,胀闷沉重,他医以为怒气血虚,用养血化痰顺气之剂,病势益盛,昏迷痰喘,不省人事。延余,左关微缓无力,右关似紧非紧,余脉应指不匀。余思怒气填胸,左关必须有力;平时劳弱,脉亦自宜弦数;内有郁血,上中二部,亦当见芤;何脉不对症若是,看其左腿弯,有紫筋数条,历历可指,其为兼痧之症明矣,故昏迷痰喘。先刺其痧筋,出其毒血,倍用宝花散,清茶微冷冻饮料之,方得神情清爽,不复痰喘昏迷、胀闷沉重之势。但劳弱由于本原不足,绵延未愈。

- 弱症兼痧《痧胀玉衡》
- 弱症《医宗己任编》
- 焫《中医名词词典》
- 弱症《儿科要略》
- 焫(ruò,音若)《中医词典》
- 弱证喉癣《中医词典》
- 箬《本草纲目》
- 弱视《眼科学》
- 箬《本经逢原》
- 弱视《百病自测》
- 箬《本草从新》
- 弱脉指法主病《脉诀乳海》
- 箬叶《本草便读》
- 弱脉(阴)《诊家正眼》
- 箬叶《药性切用》
- 弱脉(阴)《脉诀汇辨》
- 箬竹叶包绿豆粽《食物疗法》
- 弱脉《脉理求真》
- 爇《中医词典》
- 弱脉《中医词典》
- 洒腿《中医词典》
- 弱脉《中医名词词典》
- 洒淅恶寒《中医名词词典》
- 弱风《中医词典》
- 撒手惊《幼科推拿秘书》
- 弱刺激《中医词典》
- 撒速汤《饮膳正要》
- 弱虫病《中医词典》
- 萨守坚《中医词典》
- 弱(阴)《濒湖脉学》
- 腮《中医名词词典》
《痧胀玉衡》
- 作者:郭士遂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自序
- 续序
- 凡例
- 卷之上
- 玉衡要语
- 痧分表里辨
- 治痧宜看凉热
- 唇舌辨
- 大小便宜通
- 咽喉治法
- 治痧当绝其根
- 痧原论
- 治痧当分经络
- 痧与杂症轻重不同
- 治痧三法
- 痧前禁忌
- 痧后禁忌
- 痧胀凶症
- 痧为百病变症
- 医家当识痧筋
- 放痧有十
- 放痧须放尽
- 痧有放刮不尽辨
- 用药不效
- 用药必效
- 用药大法
- 痧有实而无虚辨
- 怪病之谓痧
- 痧筋不同辨
- 寒痧辨
- 放痧不出治法
- 放痧数次不愈
- 数犯痧症
- 痧胀昏迷与杂症不同
- 痧筋原于血中之毒
- 慢痧必须速治
- 痧症治要宜明
- 治痧须先明百病
- 刺腿弯痧筋法
- 刮痧法
- 用针说
- 痧胀用药不厌多
- 痧胀宜下辨
- 痧后治杂症宜知
- 当知不信之误
- 痧脉十二经辨
- 痧脉外感内伤辨
- 痧脉要诀
- 痧脉有似阴症辨
- 痧脉似气血有余辨
- 方书脉句宜参
- 脉贵审于几先
- 痧脉决生死法
- 卷之中
- 遍身肿胀痧
- 闷痧
- 落弓痧
- 噤口痧
- 角弓痧
- 扑鹅痧
- 伤风咳嗽痧
- 痘前痧胀
- 痘后痧胀
- 胎前产后痧
- 胎前痧痛论
- 产后痧痛论
- 倒经痧
- 痧热
- 痧烦痧睡
- 老弱兼痧
- 疮症兼痧
- 弱症兼痧
- 痧变劳瘵
- 膨胀兼痧
- 痧变臌胀
- 半身不遂痧
- 内伤兼痧
- 紫痧
- 痰喘气急痧
- 痧疯
- 痧重
- 眼目痧
- 瘟痧
- 头眩偏痛痧
- 流火流痰痧
- 咳嗽呕哕痧
- 卷之下
- 后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