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痛痧
心腹绞绞大痛,或如板硬,或如绳缚,或如筋吊,或如锥触,或如刀割,痛极难忍。轻者,亦微微绞痛,胀闷非常,放痧可愈。若不愈,必审脉症何因,辨暑秽、食积、痰血所阻施治,须连进数服,俟其少安,方可渐为调理。此症世多放痧数次不愈,听命于天,不肯服药,遂至痧毒攻坏脏腑,惟死而已,惜哉!
【治验】
一廉齐朱先生夫人,夏月痧痛危急,刮痧放痧不愈。更易三医莫敢任事,举家无措。宋臣王兄邀余往视,六脉微伏,治之未愈,其晚绞痛如前。明晨贤郎宋伊芳兄复邀余,右手脉伏,更放痧三十二针兼刮痧讫,用宝花散、沉香丸清茶稍冷饮之,并用散痧解毒,活血顺气之剂。亲友尚恐无救,留余俟饭后,坦君云夏王兄曰∶“睡矣,何如”?余曰∶“睡则神情已定,气血渐和,殆将安”。越翼日,乃廖。
一贾公清作泻腹痛如绳绞。延余,脉洪大数实,放痧不愈,用乌药顺气汤加大黄,下积而痊。
一故友麓庵朱兄夫人,公范母也。口吐痰涎,腹中绞痛,医治沉重,六日不愈。延余诊之,左脉微伏。余曰∶“痧也”。
令刮之,少安,用药不服。次日,复昏沉大痛,举家惊惶、亲戚填门。复延余,刺左中指一针,出毒血,兼令刮痧,不愈。用降香桃花散冲砂仁汤,微冷送下,并用防风散痧汤加山豆根、茜草、丹参、金银花、山楂、卜子稍冷服而安。
一何君雅子正月盘肠绞痛。延余,脉伏,令刮痧,用沉香郁金散,棱术汤,冷冻饮料之,稍愈。黄昏时复绞痛非常,叫喊不已。复邀余,用细辛大黄丸清茶微冷冻饮料之,又用紫朴汤而痊。

- 绞痛痧《痧胀玉衡》
- 绞肠瘟《伤寒指掌》
- 矫摩《中医词典》
- 绞肠瘟《温热暑疫全书》
- 矫氏《中医词典》
- 绞肠瘟《松峰说疫》
- 矫世惑脉论《脉诀刊误》
- 绞肠瘟《中医词典》
- 脚板红《中医词典》
- 绞肠痧心腹痛《奇效简便良方》
- 脚背发《中医词典》
- 绞肠痧秘方《华佗神方》
- 脚背发《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 绞肠痧《药症忌宜》
- 脚背花《外科十三方考》
- 绞肠痧《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脚背痛《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绞肠痧《中医词典》
- 脚病《中医词典》
- 绞肠沙《温热暑疫全书》
- 脚病《备急千金要方》
- 绞肠霍乱《奇效简便良方》
- 脚病要诀《华佗神方》
- 挢引《中医词典》
- 脚脖子扭伤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角针《中医词典》
- 脚不过膝手不过肘歌《针灸聚英》
- 角孙《针灸学》
- 脚部《外科方外奇方》
- 角孙《中医词典》
- 脚臭脚汗《奇效简便良方》
《痧胀玉衡》
- 作者:郭士遂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自序
- 续序
- 凡例
- 卷之上
- 玉衡要语
- 痧分表里辨
- 治痧宜看凉热
- 唇舌辨
- 大小便宜通
- 咽喉治法
- 治痧当绝其根
- 痧原论
- 治痧当分经络
- 痧与杂症轻重不同
- 治痧三法
- 痧前禁忌
- 痧后禁忌
- 痧胀凶症
- 痧为百病变症
- 医家当识痧筋
- 放痧有十
- 放痧须放尽
- 痧有放刮不尽辨
- 用药不效
- 用药必效
- 用药大法
- 痧有实而无虚辨
- 怪病之谓痧
- 痧筋不同辨
- 寒痧辨
- 放痧不出治法
- 放痧数次不愈
- 数犯痧症
- 痧胀昏迷与杂症不同
- 痧筋原于血中之毒
- 慢痧必须速治
- 痧症治要宜明
- 治痧须先明百病
- 刺腿弯痧筋法
- 刮痧法
- 用针说
- 痧胀用药不厌多
- 痧胀宜下辨
- 痧后治杂症宜知
- 当知不信之误
- 痧脉十二经辨
- 痧脉外感内伤辨
- 痧脉要诀
- 痧脉有似阴症辨
- 痧脉似气血有余辨
- 方书脉句宜参
- 脉贵审于几先
- 痧脉决生死法
- 卷之中
- 遍身肿胀痧
- 闷痧
- 落弓痧
- 噤口痧
- 角弓痧
- 扑鹅痧
- 伤风咳嗽痧
- 痘前痧胀
- 痘后痧胀
- 胎前产后痧
- 胎前痧痛论
- 产后痧痛论
- 倒经痧
- 痧热
- 痧烦痧睡
- 老弱兼痧
- 疮症兼痧
- 弱症兼痧
- 痧变劳瘵
- 膨胀兼痧
- 痧变臌胀
- 半身不遂痧
- 内伤兼痧
- 紫痧
- 痰喘气急痧
- 痧疯
- 痧重
- 眼目痧
- 瘟痧
- 头眩偏痛痧
- 流火流痰痧
- 咳嗽呕哕痧
- 卷之下
- 后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