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惊惶痧
自汗阳亏,盗汗阴弱,闻声而惊震,遇响而惶 者,虚极之候。若因痧有是症者,固表固本在所大忌,务宜辨之。
【治验】
一陈肃达内人,本质素虚,几遇病非人参不效。四月间,心胸烦闷,汗流不绝,闻声惊恐。初病延余,脉未显,难辨。余闻素虚,虽不敢用参,付平剂,不应。延他医付药加参补之,疾益甚。复拉余,按脉不见沉微反见浮洪紧大。余曰∶“痧也。”三子叔杨为母放痧毕。余用宝花散,沉香阿魏丸微冷茶饮之,渐安。肃达恐虚实未明,停药二日,后用归身、山药、茯苓、麦冬、沙参、丹皮四剂而愈。
一潘中黄,心胸烦闷,睡即盗汗不已,先将腿弯痧筋放之,即发晕,不愈。越六日,延余,按其脉,不与症合。余曰∶“痧毒幸放,故无大害。其发晕者,适遇痧气冲心,是以得晕,非放痧之害也。”复为放指上痧三十余针,未愈。用宝花散微冷冻饮料之,用独活红花汤加卜子,调黑糖治之而痊。
一祝公庵次子,发热头疼,自汗如油,痰喘如锯,时觉昏沉。有以牛黄抱龙丸、生姜汤治之。更重延余诊之,脉上盛而虚。放乳边痧三针,腿弯上下痧六针,未愈。付桃仁红花汤加牛膝、石斛、细茶微温饮之,三剂而安。
一石敬村女,口渴盗汗,腹胀如臌,有治之,不应。余按脉,弦细无力。放指头痧二十余针。用苏木散合宝花散、砂仁汤,微温饮之,付蒲黄饮加角刺、卜子温饮四剂、又用清凉至宝饮,二剂而痊。

- 自汗盗汗惊惶痧《痧胀玉衡》
- 自汗盗汗《时方妙用》
- 自汗盗汗论《叶选医衡》
- 自汗盗汗《痰火点雪》
- 自汗盗汗心汗证《明医指掌》
- 自汗盗汗《医学从众录》
- 自汗盗汗总括《医宗金鉴》
- 自汗盗汗《医学心悟》
- 自汗盗汗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 自汗盗汗《古今医鉴》
- 自汗第八十八问《婴童百问》
- 自汗盗汗《证治准绳·疡医》
- 自汗歌《伤寒百证歌》
- 自汗盗汗《疫疹一得》
- 自汗忌利小便《外科理例》
- 自汗、盗汗《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 自汗门《医方考》
- 自汗(伤寒自汗 盗汗)《针灸资生经》
- 自汗头汗《医宗金鉴》
- 自汗《伤寒括要》
- 自汗头汗《医学摘粹》
- 自汗《伤寒指掌》
- 自汗头汗《脉因证治》
- 自汗《女科证治准绳》
- 自汗头汗《伤寒心法要诀》
- 自汗《女科证治准绳》
- 自汗头汗证治《医宗金鉴》
- 自汗《金匮钩玄》
- 自汗头汗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自汗《女科折衷纂要》
- 自汗头汗总括《医宗金鉴》
《痧胀玉衡》
- 作者:郭士遂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自序
- 续序
- 凡例
- 卷之上
- 玉衡要语
- 痧分表里辨
- 治痧宜看凉热
- 唇舌辨
- 大小便宜通
- 咽喉治法
- 治痧当绝其根
- 痧原论
- 治痧当分经络
- 痧与杂症轻重不同
- 治痧三法
- 痧前禁忌
- 痧后禁忌
- 痧胀凶症
- 痧为百病变症
- 医家当识痧筋
- 放痧有十
- 放痧须放尽
- 痧有放刮不尽辨
- 用药不效
- 用药必效
- 用药大法
- 痧有实而无虚辨
- 怪病之谓痧
- 痧筋不同辨
- 寒痧辨
- 放痧不出治法
- 放痧数次不愈
- 数犯痧症
- 痧胀昏迷与杂症不同
- 痧筋原于血中之毒
- 慢痧必须速治
- 痧症治要宜明
- 治痧须先明百病
- 刺腿弯痧筋法
- 刮痧法
- 用针说
- 痧胀用药不厌多
- 痧胀宜下辨
- 痧后治杂症宜知
- 当知不信之误
- 痧脉十二经辨
- 痧脉外感内伤辨
- 痧脉要诀
- 痧脉有似阴症辨
- 痧脉似气血有余辨
- 方书脉句宜参
- 脉贵审于几先
- 痧脉决生死法
- 卷之中
- 遍身肿胀痧
- 闷痧
- 落弓痧
- 噤口痧
- 角弓痧
- 扑鹅痧
- 伤风咳嗽痧
- 痘前痧胀
- 痘后痧胀
- 胎前产后痧
- 胎前痧痛论
- 产后痧痛论
- 倒经痧
- 痧热
- 痧烦痧睡
- 老弱兼痧
- 疮症兼痧
- 弱症兼痧
- 痧变劳瘵
- 膨胀兼痧
- 痧变臌胀
- 半身不遂痧
- 内伤兼痧
- 紫痧
- 痰喘气急痧
- 痧疯
- 痧重
- 眼目痧
- 瘟痧
- 头眩偏痛痧
- 流火流痰痧
- 咳嗽呕哕痧
- 卷之下
- 后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