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症痧
询治痧之法、凡人犯死症,亦有可救者乎?曰∶有。余且无论百病死症,多有可救之实。惟据伤寒集中有云∶赤斑五死一生,黑斑十死一生。阳症见阴脉死。阴阳毒过六七日不治。两感伤寒者死。汗后不为汗衰,谓之阴阳交者死。不得汗者死。发热,脉疾躁,狂言,不能食,谓之三死。咳逆不止者死。脏躁者死。厥阴,舌卷囊缩者死。脉代者死。少阴,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发热至七八日,肤冷而躁,无时暂安,曰脏厥不治。少阳与阳明合,必下利,脉长大而弦,名曰负,负者死。阴阳易病,头重眼花,四肢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挛痛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伤寒七八日以上,大发热者,难治。溲便遗失者死。循衣摸床,邪热内结,脉弦涩者死。喘而不休者死。柔汗发黄者死。唇吻反青者死。环口黎黑者死。鼻如烟煤者死。直视摇头者死。此等恶症,往往兼痧,以前治验,历历有据。然余所救者甚多,难以悉数。但人犯死症,如落深渊,利在见之早救之急尔。

- 死症痧《痧胀玉衡》
- 死症歌括《冯氏锦囊秘录》
- 死治法《石室秘录》
- 死症歌《伤寒括要》
- 死注候《诸病源候论》
- 死症辨《幼科铁镜》
- 巳、足太阴脾经《针灸大成》
- 死证五 少阴三十四《伤寒悬解》
- 巳亥二年六气主客图《医门补要》
- 死证五 厥阴三十五《伤寒悬解》
- 巳亥之岁《松峰说疫》
- 死证四 少阴三十三《伤寒悬解》
- 巳午未时相要义《思考中医》
- 死证四 厥阴三十四《伤寒悬解》
- 巳至未上《思考中医》
- 死证三 少阴三十二《伤寒悬解》
- 巳足太阴脾经《神应经》
- 死证三 厥阴三十三《伤寒悬解》
- 巳足太阴脾之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死证日数歌《景岳全书》
- 四《类经》
- 死证七 厥阴三十七《伤寒悬解》
- 四《类经》
- 死证六 少阴三十五《伤寒悬解》
- 四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死证六 厥阴三十六《伤寒悬解》
- 四 伤风见寒《医效秘传》
- 死证二 少阴三十一《伤寒悬解》
- 四白《针灸大成》
- 死证二 厥阴三十二《伤寒悬解》
- 四白《针灸学》
《痧胀玉衡》
- 作者:郭士遂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自序
- 续序
- 凡例
- 卷之上
- 玉衡要语
- 痧分表里辨
- 治痧宜看凉热
- 唇舌辨
- 大小便宜通
- 咽喉治法
- 治痧当绝其根
- 痧原论
- 治痧当分经络
- 痧与杂症轻重不同
- 治痧三法
- 痧前禁忌
- 痧后禁忌
- 痧胀凶症
- 痧为百病变症
- 医家当识痧筋
- 放痧有十
- 放痧须放尽
- 痧有放刮不尽辨
- 用药不效
- 用药必效
- 用药大法
- 痧有实而无虚辨
- 怪病之谓痧
- 痧筋不同辨
- 寒痧辨
- 放痧不出治法
- 放痧数次不愈
- 数犯痧症
- 痧胀昏迷与杂症不同
- 痧筋原于血中之毒
- 慢痧必须速治
- 痧症治要宜明
- 治痧须先明百病
- 刺腿弯痧筋法
- 刮痧法
- 用针说
- 痧胀用药不厌多
- 痧胀宜下辨
- 痧后治杂症宜知
- 当知不信之误
- 痧脉十二经辨
- 痧脉外感内伤辨
- 痧脉要诀
- 痧脉有似阴症辨
- 痧脉似气血有余辨
- 方书脉句宜参
- 脉贵审于几先
- 痧脉决生死法
- 卷之中
- 遍身肿胀痧
- 闷痧
- 落弓痧
- 噤口痧
- 角弓痧
- 扑鹅痧
- 伤风咳嗽痧
- 痘前痧胀
- 痘后痧胀
- 胎前产后痧
- 胎前痧痛论
- 产后痧痛论
- 倒经痧
- 痧热
- 痧烦痧睡
- 老弱兼痧
- 疮症兼痧
- 弱症兼痧
- 痧变劳瘵
- 膨胀兼痧
- 痧变臌胀
- 半身不遂痧
- 内伤兼痧
- 紫痧
- 痰喘气急痧
- 痧疯
- 痧重
- 眼目痧
- 瘟痧
- 头眩偏痛痧
- 流火流痰痧
- 咳嗽呕哕痧
- 卷之下
- 后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