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诸脏病因
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而血之所主,在古方书皆言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凡伤心、伤脾、伤肝者,均能为经脉之病。又曰∶肾为阴中之阴,肾主闭藏;肝为阴中之阳,肝主疏泄。二脏俱有相火,其系上属于心,故心火一动,则相火翕然从之,多致血不静而妄行,此固一说。然相火动而妄行者有之,由火之盛也;若中气脱陷及门户不固而妄行者亦有之,此由脾肾之虚,不得尽言为火也。再如∶气道逆而不行者有之,由肝之滞也;若精血败而不行者亦有之,此由真阴之枯竭。其证极多,不得误认为滞也。是固心、脾、肝、肾四脏之病,而独于肺脏多不言及,不知血之行与不行,无不由气。如《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行、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言由胃达脾,由脾达肺,而后传布诸经。故血脱者当益气,血滞者当调气。气主于肺,其义可知。是皆诸经之当辨者如此。然其微甚本末,则犹有当辨者。盖其病之肇端,则或由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淫饮食。多起于心、肺、肝、脾四脏,及其甚也,则四脏相移,必归脾肾。盖阳分日亏,则饮食日减,而脾气、胃气竭矣;阴分日亏,则精血日涸,而冲任肾气竭矣。故予曰∶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此源流之必然,即治疗之要着。故凡治经脉之病,或其未甚,则宜解初病,而先其所因。若其已剧,则必计所归,而专当顾本。甚至脾、肾大伤,泉源日涸,由色淡而短少,由短少而断绝,此其枯竭已甚也。昧者无知,由云积血而通之、破之,祸不旋踵矣。

- 经脉诸脏病因《妇人规》
- 经脉诸脏病因《景岳全书》
- 经目屡验良方《上池杂说》
- 经脉终始篇《外经微言》
- 经内镜直接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经脉终始《此事难知》
- 经逆赤肿《中医词典》
- 经脉直指《医效秘传》
- 经逆赤肿《张氏医通》
- 经脉之本《妇人规》
- 经逆上行《宁坤秘籍》
- 经脉之本《景岳全书》
- 经皮穿刺引流与抽吸技术《医学影像学》
- 经脉正别《黄帝内经太素》
- 经皮的神经电刺激疗法(简称TENS)《理疗学》
- 经脉长短《针灸素难要旨》
-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医学影像学》
- 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类经》
- 经皮针活检《医学影像学》
- 经脉应四时十二月《灵素节注类编》
- 经皮椎间盘脱出切吸术《医学影像学》
- 经脉相行篇《外经微言》
- 经期《中医词典》
- 经脉系统《中医基础理论》
- 经期不调《医述》
- 经脉统论《普济方·针灸》
- 经期不通《医述》
- 经脉统论《圣济总录》
- 经期腹痛《景岳全书》
- 经脉说《古今医统大全》
- 经期腹痛《妇人规》
《妇人规》
- 作者:攻介宾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上卷总论类
- 上卷经脉类
- 上卷胎孕类
- 下卷产育类
- 下卷产后类
- 下卷带浊梦遗类
- 下卷乳病类
- 下卷子嗣类
- 下卷瘕类
- 下卷前阴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