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论外备用方
《集验》加味八珍汤(见《妇人规古方》)补血调经。治妇人思虑过伤,饮食日减,气血两虚,月经不调,夜梦交感,或出盗汗,寝成劳损。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生地(各一钱) 炙甘草 川芎 芍药 软柴胡 黄 (各五分) 香附(制) 丹皮(各八分)
水钟半,大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集验》调卫养荣汤(见《妇人规古方》)退热调经。治妇人室女一切月经不调,或先或后,或绝闭不通,憎寒壮热,口苦无味,咳嗽躁烦,头眩,渐成劳证者。
当归 生地 麦冬 沙参 陈皮 白术(各一钱) 牡丹皮 地骨皮(各八分) 柴胡梢 桔梗(各五分)谷芽(一钱) 甘草(四分)
上加莲子、姜、枣,水煎服。痰中见血加侧柏叶;烦躁口干加炒山栀,倍麦门冬;胁下胀疼加青皮、川芎;胸膈满闷加黄连姜炒、枳实,去麦冬、地骨皮;夜出盗汗加黄连、黄 ,去柴胡、桔梗;大便秘结加桃仁,倍当归;咳嗽不已加栝蒌仁、阿胶;小水不利加木通、茯苓。
《金匮》胶艾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劳伤血气,冲、任亏损,月水过多,淋沥不止。
阿胶(炒) 川芎 炙甘草(各一两) 艾叶 当归(各两半) 白芍 熟地(各二两)
《良方》当归散(见《妇人规古方》)治经水妄行不止,及产后气血虚弱,恶露内停,憎寒发热,宜服此去之。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芍(炒) 白术(炒) 黄芩(炒各半两) 山茱萸肉(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日三服。一方无山茱萸。气虚者去芩加桂心一两。
四物二连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妇人血虚发热,或口舌生疮,或昼安夜热。
上作一剂,水煎服。
滑氏 补肝散(见《妇人规古方》)治肝肾二经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或胁胀头晕,寒热发热,或遍身作痛,经候不调。
熟地 白术(炒各一两) 枣仁(炒) 独活(各四两) 当归 川芎 黄 (炒) 山药 五味子(炒杵)山茱萸肉 木瓜(各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枣水煎服。
《良方》益阴肾气丸(见《古方八阵·补阵》)治阴虚潮热盗汗,烦热作渴,筋骨疼痛,月经不调等证。
《良方》丹参散(见《妇人规古方》)《良方》云∶丹参一味,其治颇类四物汤。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下产后恶血,兼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烦疼。
丹参(酒洗去土晾干切)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经脉不调食前服。冷热劳不拘时服。
琥珀散(见《妇人规古方》)治心膈迷闷,肚腹撮痛,月信不通等疾。
乌药(二两) 当归(酒洗) 蓬术(醋制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服。
白芷散(见《妇人规古方》)固经。治下元虚弱,赤白带下,或经行不止等证。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良方》黄龙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妊娠寒热头疼,嘿嘿不食,胁痛呕痰,及产后经后外感风寒,热入胞宫,寒热如疟等证。按∶此即小柴胡汤之去半夏也。
上用水煎服。
《良方》人参汤(见《妇人规古方》)补虚调经。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盗汗,内热晡热等证。此即参归汤,亦名团参散。
人参 当归(等分)
上为末,先以猪腰子一枚切片,糯米半合,葱白二茎,入水二钟,煎汁八分,再入药三钱煎服。
十全大补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温补气血。 治气血俱虚,恶寒发热,自汗盗汗,肢体困倦,眩晕惊悸,晡热作渴,遗精白浊,二便见血,小便短少,便泄闭结,喘咳下坠等证。
六物煎(见《新方八阵·因阵》)治男妇气血俱虚等证。
炙甘草 当归 熟地(或用生地) 川芎(三四分不宜多) 芍药(俱随宜加减) 人参(或有或无,随虚实用之。气不虚者不必用)

- 调经论外备用方《妇人规》
- 调经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 调经论治《类证治裁》
- 调经论《古今医彻》
- 调经脉案《类证治裁》
- 调经论《古今医统大全》
- 调经脉候《类证治裁》
- 调经论《妇科秘方》
- 调经门《妇人大全良方》
- 调经论《素问悬解》
- 调经门《女科切要》
- 调经论《素问悬解》
- 调经门(十四则)《辨证录》
- 调经论《针灸大成》
- 调经门汇方《医宗金鉴》
- 调经酒《奇方类编》
- 调经门汇方《妇科心法要诀》
- 调经方法《古今医统大全》
- 调经莫先于去病论《女科经纶》
- 调经方《女科指掌》
- 调经暖剂《女科证治准绳》
- 调经不可专耗其气论《女科经纶》
- 调经平剂《女科证治准绳》
- 调经不可误药当养气益血论《女科经纶》
- 调经破血之剂《女科证治准绳》
- 调经不可耗气宜养心实脾论《女科经纶》
- 调经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调经必审脾气生化之源论《女科经纶》
- 调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调经案《丁甘仁医案》
- 调经散方《妇人大全良方》
《妇人规》
- 作者:攻介宾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上卷总论类
- 上卷经脉类
- 上卷胎孕类
- 下卷产育类
- 下卷产后类
- 下卷带浊梦遗类
- 下卷乳病类
- 下卷子嗣类
- 下卷瘕类
- 下卷前阴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