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疮
妇人阴中生疮,多由湿热下注,或七情郁火,或纵情敷药(按∶古法有用辛温兴奋之药外敷以助情欲者),中于热毒。其外证则或有阴中挺出如蛇头者,谓之阴挺;如菌者,谓之阴菌;或如鸡冠,或生虫湿痒,或内溃肿烂疼痛,常流毒水。其内证则或为体倦内热,经候不调,或为饮食不甘,晡热发热,或为小腹痞胀,腰胁不利,或为小水淋沥,赤白带下。凡治此之法,若肿痛内外俱溃者,宜芍药蒺藜煎为最佳,或四物汤加栀子、丹皮、胆草、荆芥,或用加味逍遥散;若湿痒者,宜芍药蒺藜煎或归脾汤加柴、栀、丹皮;淋涩者,宜龙胆泻肝汤加白术、丹皮;淋涩而火盛痛胀者,宜大厘清饮或抽薪饮;肿而坠重者,补中益气汤加山栀、丹皮;可洗者用百草煎;可敷者宜螵蛸散、完疮散。
芍药蒺藜煎(见《新方八阵·因阵》)治通身湿热疮疹及下部红肿热痛诸疮,神效。外以螵蛸散敷之。
龙胆草 栀子 黄芩 木通 泽泻(各钱半) 芍药 生地(各二钱) 白蒺藜(连刺,槌碎,五钱至一两)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如火不甚者,宜去龙胆草、栀子,加当归、茯苓、薏仁之属。如湿毒甚者,加土茯苓五钱或一、二两。
四物汤(见经不调)
加味逍遥散(见经不调)
归脾汤(见经不调)
大厘清饮(见白浊遗淋)
抽薪饮(见血热经早)
补中益气汤(见经不调)
百草煎(见阴肿)
螵蛸散(见《新方八阵·因阵》)治湿热破烂,毒水淋漓等疮,或下部肾囊、足、股肿痛,下疳诸疮,无不神效。
上为细末,先以百草多煎浓汤,乘热熏洗后,以此药掺之。如干者以麻油或熬猪油或蜜水调敷之。若肿而痛甚者,加冰片少许更妙。若湿疮脓水甚者,加密陀僧等分或 过宫粉亦可,或 制炉甘石更佳。
完疮散(见《新方八阵·因阵》)治湿烂诸疮,肉平不敛,及诸疮毒,内肉既平而口不收者,皆宜用此,最妙。
蛇蜕(一条,烧存性) 枯矾 黄丹 蓄 本(各一两) 硫黄 荆芥穗 蛇床子(各五钱)
上为细末,香油调搽,湿则干掺。

- 阴疮《妇人规》
- 阴疮《外科大成》
- 阴疮《中医妇科学》
- 阴疮《证治准绳·疡医》
- 阴疮《女科证治准绳》
- 阴疮《证治准绳·幼科》
- 阴疮(交接出血、阴挺、阴痒、阴虫附)《女科撮要》
- 阴疮《幼幼新书》
- 阴疮(杂病)《金匮悬解》
- 阴疮《中医词典》
- 阴疮方七首《外台秘要》
- 阴疮《孙真人海上方》
- 阴疮膏《备急千金要方》
- 阴疮《景岳全书》
- 阴疮候《诸病源候论》
- 阴处《中医词典》
- 阴疮论《外科正宗》
- 阴出之阳《中医词典》
- 阴疮门主方《疡医大全》
- 阴出乘阳治法方《卫生宝鉴》
- 阴疮门主论《疡医大全》
- 阴臭阴肿阴痛阴吹《医学纲目》
- 阴疮秘方《华佗神方》
- 阴臭候《诸病源候论》
- 阴疮证治《医宗金鉴》
- 阴痓《中医词典》
- 阴疮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阴池《中医词典》
- 阴吹《中医名词词典》
- 阴池《手穴手纹诊治》
- 阴吹《中医词典》
《妇人规》
- 作者:攻介宾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上卷总论类
- 上卷经脉类
- 上卷胎孕类
- 下卷产育类
- 下卷产后类
- 下卷带浊梦遗类
- 下卷乳病类
- 下卷子嗣类
- 下卷瘕类
- 下卷前阴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