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友渔斋医话》书籍目录

痢亦夏秋为多,他时间有也。其因亦由夏月爱啖瓜桃生冷,内受暑邪,外感风凉,伏邪欲泄,为斑为疹为疟者有之,至迫入大肠,则病痢矣。其白者在气分,黄痢伤脾,赤痢在血分,赤白黄紫并见者,为五色痢,当分治之。前人以白属寒,赤属热,非也。分气血则可,分寒热则未当。治白痢疏气消导,或加清利湿热,或用丁香温脾。治黄痢补脾,如炒白术茯苓之类,加清导利疏之品。治赤痢以黄连黄芩白芍为主药,随症加减。下痢兼身热头疼恶风者,加表药。若疟当兼和解,惟初起赤痢作呕不纳者,为噤口痢,最重,因兼胃病也。前人有用对金散,予治此症,每加半夏、炒竹茹银花露、莲肉之类,亦多效者。后重里急,见风洒淅,加防风葛根升麻柴胡,以升提清阳。赤痢必用之药,除主药之外,如楂肉浓朴白头翁、银花、陈皮木香苦参,初起随症选用。至于用过清热逐秽,调气不愈者,宜和血之品,如生地炭、归身炭、丹皮之类。下如豆汁者,兼挟湿也,宜用茅术、浓朴、茯苓泽泻、猪芩之类。下如鱼脑者,属脾肾虚寒,参附汤亦可酌用;如屋漏水者,湿毒为多。二种近于败症,久而不愈,延为休息者,补脾为主,兼可补肾,所谓久不愈,责诸肾。然而必佐以枯芩、楂肉、砂仁壳之类,缓缓调补,切不可峻用双补,多致腹胀。盖休息一症,脾肾虽虚,亦有留邪未尽,故宜佐淡清轻消,方为无弊。凡泻变痢,为脾传肾转重;痢变泻,为肾传脾转轻。赤痢初起体实者,用桃仁承气下之,取效最速。切忌用涩药,贻害非细。丹溪云∶“调气则后重自除,和血则便脓自愈。”予亦有所得,乃曰∶调气则后重自除,凉血则便脓自愈;升阳则后重自除,升清则浊降,和血则便脓自愈。一转移间,有先后之分,尤为允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友渔斋医话》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友渔斋医话》书籍目录
  1. 痢疾《友渔斋医话》
  2. 痢疾《幼科释谜》
  3. 痢疾《奇效简便良方》
  4. 痢疾《医宗己任编》
  5. 痢疾《专治麻痧初编》
  6. 痢疾《脉症治方》
  7. 痢疾《幼科发挥》
  8. 痢疾《医学实在易》
  9. 痢疾《幼科折衷》
  10. 痢疾《文堂集验方》
  11. 痢疾《中医内科学》
  12. 痢疾《回春录》
  13. 痢疾《厘正按摩要术》
  14. 痢疾《推拿抉微》
  15. 痢疾《扁鹊心书》
  16. 痢疾《明医杂着》
  17. 痢疾《扁鹊心书》
  18. 痢疾《仁术便览》
  19. 痢疾《经验丹方汇编》
  20. 痢疾《医学心悟》
  21. 痢疾《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22. 痢疾《医学摘粹》
  23. 痢疾《时方妙用》
  24. 痢疾《医学摘粹》
  25. 痢疾《痘疹心法要诀》
  26. 痢疾《明医指掌》
  27. 痢疾《痘疹心法要诀》
  28. 痢疾《明医指掌》
  29. 痢疾《慈幼便览》
  30. 痢疾《明医指掌》
  31. 痢疾《慈幼便览》

《友渔斋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