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证治总论
五脏之理与五脏之方真万氏独步⑤。
⑤此十四字疑为后人所加。
是病皆从五脏生,不知脏腑亦徒然,
细将色脉相参合,对证裁方治不难。
五脏平和则病不生,或寒暑之违和,或饮食之失节,则风伤肝,暑伤心,寒伤肺,湿伤肾,饮食伤脾,而病生矣。语其色,则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也。语其脉,则肝弦,心洪,脾缓,肺毛,肾沉也。语其证,则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也。语其治,则心肺脾三脏有补有泻,肝则有泻无补,肾则有补无泻也。色脉证治,本诸五脏。心中了了,谓主上工。
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
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
人皆曰: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予亦曰:心常有余,肺常不足。有余为实,不足为虚。《内经》曰:邪气盛则实,真气夺则虚。此所谓有余不足者,非经云虚实之谓也。盖肝之有余者,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资以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有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脾常不足者,脾司土①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气之自然不足也。心亦曰有余者,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肾主虚者,此父母有生之后,禀气不足之谓也。肺亦不足者,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也。脾肺皆属太阴,天地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肺②先受之,水谷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脾先受之,故曰脾肺皆不足。
①土:原作“火”,据忠信堂本改。
- 五脏证治总论《育婴家秘》
- 五脏证《灵素节注类编》
- 五脏之气交变论《脾胃论》
- 五脏证《灵素节注类编》
- 五脏之气脉有常数《类经》
- 五脏证《景岳全书》
- 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类经》
- 五脏真脉《诊家正眼》
- 五脏之痫《幼幼新书》
- 五脏胀《中医词典》
- 五脏之应各有收受《类经》
- 五脏郁证《中医词典》
- 五脏之俞《中医词典》
- 五脏俞穴:(俞,犹委输之输,言经气由此而输于彼也。)《针灸大成》
- 五脏之长《中医词典》
- 五脏俞穴《针灸聚英》
- 五脏致伤《慎柔五书》
- 五脏俞穴《针灸易学》
- 五脏中风形状《灵素节注类编》
- 五脏应五行《医述》
- 五脏中风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五脏异藏虚实异病《类经》
- 五脏中寒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五脏遗精《中医词典》
- 五脏诸咳《圣济总录》
- 五脏移热《灵素节注类编》
- 五脏诸证《幼科发挥》
- 五脏移寒《灵素节注类编》
- 五脏主病《审视瑶函》
- 五脏要论《银海精微》
- 五脏子母虚实鬼贼微正论《幼科折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