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证治

《育婴家秘》书籍目录

①脾脏证治:万达本正文部分脱此标题,今据万达本目录及忠信堂本目录、正文补入。

幼科方中脾病多,只因乳食致沉疴,

失饥失饱皆成疾,寒热交侵气不和。

《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谓为水谷之所聚也。儿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也。钱氏云: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此脾病之证也。脾赂土,其体静,故脾病喜困。土主侵,湿伤则为肿,为胀,为黄,为吐泻不止,则成慢惊风。《内经》曰:土气之下,木气承之。土为坤土,坤为腹,故脾病则腹中痛,脾疳则肚大筋青也。脾之窍在口唇,脾有风则口㖞唇动,热则口臭唇疮,寒则口角流涎,谓之滞颐,气不和则口频撮。脾主舌本,热则吐舌弄舌。脾主肉,脾虚则瘦,大肉折。脾主味,脾虚则不喜食,脾热则食不作肌肤,伤于食则成积,积久则成癖。脾主津液,脾热则口干饮水,虚则津液不生而成疳也。

脾与胃异同论。盖胃受谷,脾消谷也。调其脾胃者,当适其寒温,节其饮食也。故饱则伤胃,饥则伤脾;热则伤胃,寒则伤脾。

胃爱清凉脾爱温,难将脾胃一般论,

阴阳相济和为贵,偏热偏寒不可凭。

脾喜温而恶寒,胃喜清凉而恶热,喜恶不同,故难拘于一法也。盖脾胃属土,居中以应四傍。其立法也,必四气俱备,五味调和而后可。四气者,谓寒、热、温、凉也。五味者,谓酸、苦、甘、辛、咸也。辛甘温热为阳,酸苦咸寒为阴,气味合而服之,谓之阴阳相济,得其中和之法也,如偏热则伤胃,偏寒则伤脾,非中道也。钱氏立方,以益黄散十二②补脾。东垣老人谓偏热,而以异功散代之,其虑深矣。祖训钱氏诸方,法当遵守,惟脾胃一条,吾于脾热者,泻黄散;胃热者,人参白虎汤;脾胃寒者,理中汤丸;脾胃虚者,异功散调元汤人参白术散养脾丸;伤食者,消积丸保和丸;宿食成积者,枳朴五黄丸;湿胜者,胃苓丸;欲成疳者,肥儿丸;巳成疳者,集圣丸,此吾家秘之法也,不可轻泄。

②以益黄散十二:忠信堂本为“用益黄散”。

如脾病久,大肉消削,肚大青筋,或口噤不开,或唇口开张,或遍身虚肿,或脚背肿,眼下胞肿,或吐泻不止,饮食不入,或睡则露睛,口开不合,或多食而瘦,口馋,喜啖甜物,或虫出于口,或唇骞而缩,此皆脾绝之证也,不可治。

黄散橘皮,一两。青橘皮诃子肉甘草(炙),各五钱。丁香二钱。

为粗末,每二钱,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温服。

按:益黄散治脾胃寒湿太甚,神品之药也。以补脾胃之虚则误矣。东垣云:丁香辛热助火,火旺土愈虚矣。青橘皮泻肺,丁香大泻肺与大肠。脾实当泻子,今脾虚反更泻子而助火,重虚其土,杀人无疑。故以异功散代之,病非呕吐腹痛、泻利青白,不可服。

钱氏异功散: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饮食。凡治小儿虚冷,先与数服,以正其气。

人参茯苓(去皮)、白术甘草(炒)、陈橘皮,各等分。

为末,每一钱,水一盏,姜五、枣三引,煎,食前温服。

调元汤此平肝木,益脾土,泻邪火。补元气之要药也。

黄芪(炙)二钱。人参,一钱。甘草(炙),五分。

锉细末,水煎,食远服。

养脾丸健脾消食。

甘草(炙)、麦芽(炒)、枳实(炒),各五钱。白术,一两。陈皮,七钱五分。半夏曲青皮厚朴姜汁(炒)①、神曲(炒),各五钱。

为细末,薄荷叶浸水,煮粳米粉,作糊为丸,米饮送下。此枳实丸变化法也。

①姜字下原脱“汁炒”,据忠信堂本补。

胃苓丸:补脾胃,消积,退热,解渴,祛疟疾止吐泻,去肿胀,乃幼科之要药也。

苍术(制)、陈皮泽泻、白术、白茯苓,各一两。猪苓、甘草,各七钱。厚朴,二钱半

共为末,水煎面糊为丸,补脾胃,常服,米饮下。

祛疟退热,竹叶陈米,煎汤下;肿,用五加皮灯芯、长流水顺取煎汤下;小便黄,白盐汤下。

参苓白术散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呕吐泻利。大病后补助脾胃,此药极妙。

人参、白术、山药白扁豆(去壳,姜汁浸炒),各一两五钱。甘草、桔梗、蒽苡仁莲肉,各一两半

共为细末,枣汤调服。

泻黄散治脾热弄舌。

香叶七钱,山栀仁一两,石膏五钱,甘草七钱半,防风四两。

共锉,用酒、蜜微炒香为末,水煎温服。

人参白虎汤胃火。此治大热五渴之圣药也。

石膏,君。知母,臣。甘草,佐。粳米,使。

[口父]咀,水煎,待米熟去渣温服。

保和丸②:治一切饮食所伤,胸腹饱闷不安,或腹中有食积痞块,多服日渐消散。脾胃虚者勿服。

②保和丸:原作“理中汤丸”据药物组成、下文中之“上丹溪保和丸”及忠信堂本改。

山渣肉,五钱。神曲(炒)、半夏(汤泡),各三两。茯苓、陈皮(去白)、萝卜子(炒)、连翘、发蘖面(炒),各一两。

为细末,别用生神曲五两,入生姜汁一小盏,水调打糊为丸。每服白汤或米饮①送下。

米饮:原作“清水饮”,据忠信堂本改。

此方脾胃虚者服之,虚虚之祸,疾如反掌。盖山楂一味,大能克化食物,若胃中无食,脾虚不运,不思食者服之,则克伐之气胜,故云然也。

家传保和丸治气虚伤食者。伤食之病有二:小儿素强者,偶被饮食所伤,此食伤脾胃也,宜用上丹溪保和丸治之,如脾胃素弱者,饮食略多,便成内伤,此脾不能传化,宜服此方,以助传化之职也。

参.白术(去芦),各三钱。白茯苓(去皮),一钱半。甘草(炙)。山楂肉麦芽、神曲(炒),各一钱。

为细末,另用神曲水煎作糊为丸。

加减保和丸消夏(汤泡七次)、茯苓(去皮),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二两。白术,五两。苍术(米泔浸,去粗皮)、枳实,各一两。香附(酒浸,去皮)、厚朴(姜汁炒②),各二两。黄芩(云腐酒浸、炒)、黄连(去须、酒浸、炒),各一两。

②姜字下原脱“汁炒”,据忠信堂本补。

共为末,姜汁煮面糊为丸,每食后服,水汤下。

秘传保和丸:治小儿五疳及痢、吐泻,肚大青筋,面黄肌瘦,疳积等证,神效。

白术(泔浸、土炒),三两。神曲(炒)、木香槟榔、茯苓、三棱,各一两。莪术,一两半。使君子、厚朴(姜汁炒)、青皮、甘草(炙),各一两。苍术、茅山,二两。陈皮(去白)、枳实(去稷,麸炒)、人参、砂仁(炒)、黄连(糖胆制)、麦芽(炒)、益智(炒)、肉豆蔻(制,去浊)、藿香白豆蔻,各五两。

共末,炼蜜为丸,龙眼大,每服一丸,用清水磨化送下。

呕吐,姜汤下;肉积,加山楂一两;喘,加萝卜子一两;泄,加猪苓泽泻各一两。如无他症,只服本方神效。

保和丸有四:丹溪保和丸,乃二陈汤消导药,气实者宜用之;家传保和丸,乃异功散加消导药,气虚者宜用之;加减保和丸,乃丹溪保和丸加平胃散枳术丸,又上加减保和丸、家传保和丸相合变化也,久积成疳者宜用之。临病之工,择而用之可也。

枳实大黄丸:见后积症。

肥儿丸:见家传三法。

集圣丸:见后疳症。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育婴家秘》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育婴家秘》书籍目录
  1. 脾脏证治《育婴家秘》
  2. 脾脏用药《普济方·针灸》
  3. 脾脏中风《中医词典》
  4. 脾脏虚冷泄痢《圣济总录》
  5. 脾脏肿大《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6. 脾脏图《古今医统大全》
  7. 脾燥《校注医醇剩义》
  8. 脾脏统论《圣济总录》
  9. 脾胀《中医词典》
  10. 脾脏脉论《备急千金要方》
  11. 脾胀《金匮翼》
  12. 脾脏脉病虚实《寿世保元》
  13. 脾胀病候《诸病源候论》
  14. 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圣济总录》
  15. 脾照五脏《丹台玉案》
  16. 脾脏冷气腹内虚鸣《圣济总录》
  17. 脾着《中医词典》
  18. 脾脏经文《刺灸心法要诀》
  19. 脾蒸《中医词典》
  20. 脾脏经文《医宗金鉴》
  21. 脾之大络《中医名词词典》
  22. 脾脏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3. 脾之大络《中医词典》
  24. 脾脏歌一《脉诀刊误》
  25. 脾之经,脾脉本在肌肉,足太阴,湿,己土。《医学启源》
  26. 脾脏歌三《脉诀刊误》
  27. 脾之经足太阴湿己土《儒门事亲》
  28. 脾脏歌二《脉诀刊误》
  29. 脾之造字《思考中医》
  30. 脾脏歌《脉诀乳海》
  31. 脾志思《中医词典》

《育婴家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