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感冒四气

《育婴家秘》书籍目录

感冒天时四气中,小儿亦与大人同,

必先岁气无轻犯,寒热温凉有逆从。

天地之气行乎四时者,有四气焉。四气者,风寒暑湿②之气也。人在气中,体之虚也,感则病矣。故春伤风夏伤暑秋伤湿③,伤寒。此四时之正气病也。小儿失其调理,尤易感之,嫩弱故也,治法与大人同,但剂小耳。又小儿病则发热,则发搐,此与大人异也。四时调理之法不同,春宜食凉不可犯温,更宜食寒不可犯热,秋宜食温不可犯凉,冬宜食热不可犯寒。然发表者。必宜用辛甘温之剂,如有可汗之症,必犯其禁而用之,经云:发表不远热者是也。但于汗药中少加凉药以制之,勿使热甚而发搐也。小儿四时感冒病,幼科未备。今特表而出之。

②风寒暑湿:原作“风寒暑热”,据忠信堂本改。

③湿:原作“温”,据忠信堂本改。

小儿伤风寒者,口不能言,脉无可诊,但以虎口之指之色验之也。钱氏云:男体重面黄,女面赤喘息恶寒,口中气热,阿欠顿闷,项急者是也。然病有表里阴阳之症,治有汗解温下之法,临病之时,当详察之,不可误也。如恶风寒者,必偎藏其身于母怀内,引衣密隐,是为表症,可微汗之,人参败毒散主之。如恶热,出头田面,扬手掷足,渴烦躁粪,掀衣气粗,是为里症,略与疏通之,小柴胡大黄汤主之,方见惊风。中病即止。如失额冷,手足凉,口中冷气,面色暗淡,大便泄青,此为阴病里虚,当以温药救其里,以及中汤加附子主之。方见脾脏。如不恶风,大热大渴,此表里俱热,半表半里也,宜和解,柴胡白虎汤主之。又有夹食夹惊者,不可与上症同治也。夹惊伤寒者,或因惊之时,又感寒邪,以发散为主,宜脱甲散主之。或因伤寒发热,以致惊风者,宜退惊为主,以薄荷散主之。夹食伤寒者,如先伤寒,后伤食者,此食伤证也,枳实大黄丸主之。如先伤食后伤寒,无吐下者,先解其表:香葛散;后去其宿食:枳实黄丸主之。如有吐泻者。以藿香正气散主之。

人参败毒散治四时感冒及时行瘟疫并痘疹,初发热宜服。

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穹,枳实,桔梗茯苓人参甘草,各等分。

[口父]咀,水煎服。

斑疹,加防风荆芥,名荆防败毒散

痢疾时行,加陈仓米,名仓廪汤

柴胡白虎汤治伤寒半表半里,大热大渴,自汗不止。

柴胡,人参,黄芩知母甘草石膏

[口父]咀,淡竹叶水煎服。

脱甲散:治夹惊伤寒,烦渴。

柴胡(软),当归(酒),胆草,炙甘草知母,各三钱。白茯苓,人参,川芎,各二钱半。麻黄(去根、节)一钱。

用连根葱白水煎服。

热甚加升麻干葛

薄荷散治伤寒发惊,痰涎壅甚。

薄荷叶,半两。羌活全蝎(去毒),麻黄,甘草(炒),僵蚕(炒),天竺黄白附子薄荷汤调下一匙,略煎数沸,入竹沥少许,服。

枳朴大黄丸治伤食腹满烦热及伤寒后食复症①。

①伤寒后食复症:原作“伤寒后食服”,据忠信堂本改。

枳实,厚朴大黄(酒煨),等分。

炼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用大栀子一个,劈破,淡豆豉三粒,水煎浓汁化下。

香葛散:治夹食伤寒,不吐利者。

香附子紫苏叶,等分。葛根陈皮青皮,各减半。炙甘草,又减半。

香附散加减也。[口父]咀,生姜葱白引,要温服,以汗微出为度。

伤食轻者,本方去葛根、姜、葱,加小枳实一枚,重者一分。

三黄枳术丸治伤食,乃下剂之轻者。有热者可服。

黄芩(酒炒),黄连(炒),大黄(酒煨),枳实(炒),白术各等分。

神曲糊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

藿香正气散治夹食伤寒,有吐利者。

藿香白术(如发汗用苍术),厚朴陈皮半夏,白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苏叶,甘草。

[口父]咀,人生姜片煎,徐徐服之。

心小儿风寒外感,用推摩掐捏法亦妙。

中暑,夏月有之,其症面垢,遍身大热。自汗。烦躁不安而渴,儿不能言,但吮乳不止,是渴也。治有二法。

富贵家小儿,居高厚深凉之处,其有病也,乃静而得之,谓之中暑也。恶寒发热者,以人参白虎汤加城主之;不恶寒而发热者,人参白术汤,皆可服。热退,服调元生脉散。如有吐泄者,加味五苓散主之。乳母服清暑汤

寻常家小儿,常在烈日之中,坐于热地之上,治于寒涧之内,其有病者,乃动而得之,为中热也。或有寒热者,或吐泻者,并以薷苓饮加减主之。

如上暑热二症,有发惊搐者,如先病热,后作搐者,辰砂五苓散益元散主之。或先惊搐,又中暑者,以薷苓汤加减主之。

人参白虎汤方见肺脏。

有中暑不恶寒者,只恶热而渴,加麦冬、淡竹叶,水煎,调天水散。用滑石(水飞)六钱,甘草一钱,和匀。

无汗恶寒者,加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有汗恶寒者,加枝枝、白芍药

调元汤见脾脏。加麦冬五味子,乃生脉散二方合也。

清暑汤:小儿一岁内中暑,以此方调其乳母。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地、麦冬、黄连、黄芩,等分。

[口父]咀,煎,食后服。

五苓散此治暑之要药也。方见肾脏。加朱砂

吐泻加藿香、木瓜砂仁。炼蜜丸,芡实大,陈皮汤化下。

有寒热,加香藿,厚朴(姜汁炒),白扁豆(炒)甘草(炒)。名薷苓汤。

有吐泄,再加藿香,木瓜

有惊搐者,五苓散末二两,加辰砂三钱,黄芩(末)、甘草(末)各五钱,和匀,炼蜜丸,芡实大,麦冬汤下,名却暑丹。如先惊后中暑者,合香薷饮加人参、黄连、麦冬。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育婴家秘》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育婴家秘》书籍目录
  1. 感冒四气《育婴家秘》
  2. 感冒诗《医学实在易》
  3. 感冒嗽喘《卫生易简方》
  4. 感冒伤风《文堂集验方》
  5. 感冒头痛《中医词典》
  6. 感冒门《医方考》
  7. 感冒胁痛《中医词典》
  8. 感冒门《幼科切要》
  9. 感冒胁痛《症因脉治》
  10. 感冒兼疫《温疫论》
  11. 感冒药《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2. 感冒夹食《幼科心法要诀》
  13. 感染《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4. 感冒夹食《医宗金鉴》
  15.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医学微生物学》
  16. 感冒夹食《中医词典》
  17. 感染的来源《医学微生物学》
  18. 感冒夹热《幼科心法要诀》
  19. 感染的类型《医学微生物学》
  20. 感冒夹热《医宗金鉴》
  21. 感染对机体的影响《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2. 感冒夹热《中医词典》
  23. 感染对营养与代谢的影响《临床营养学》
  24. 感冒夹惊《幼科心法要诀》
  25. 感染和外伤病人的营养治疗原则《临床营养学》
  26. 感冒夹惊《医宗金鉴》
  27. 感染可致免疫紊乱《免疫与健康》
  28. 感冒夹惊《中医词典》
  29. 感染伤口《外科学总论》
  30. 感冒合并心衰《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31. 感染是如何发生的《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育婴家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