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中医伤科按摩学》书籍目录

梨状肌损伤是引起急、慢性坐骨神经痛的常见病因。一般认为,腓总神经高位分支。自梨状肌肌束间穿出,或坐骨神经自梨状肌肌腹中穿出。当梨状肌损伤,发生充血水肿、痉挛、粘连和挛缩时,该肌间隙或该肌上、下孔变狭窄,挤压其间穿出的神经(主要是坐骨神经)、血管,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故称之为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解剖生理】

梨状肌位于臀部深层,分布于小骨盆的内面,起自2到4骶椎前面两侧,出坐骨大孔入臀部,形成腱绕过髋关节囊后面,止于股骨大转子尖。该肌与骶髂关节前韧带及骶1到3神经接触紧密,并受骶1到2神经发出的肌支支配,收缩时将大腿外展外旋。

梨状肌经坐骨大孔时,其上、下留有一定空隙,分别称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梨状肌上孔(其上缘为坐骨大切迹,下缘为梨状肌上缘),有臀上动、静脉(分布于臀部肌肉)及臀上神经(支配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通过。梨状肌下孔(上界为梨状肌下缘,下界为坐骨棘和骶棘韧带),有阴部神经、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臀下神经(支配臀大肌)和臀下动脉、静脉通过。

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根据我国解剖学家潘名紫对722例成人尸体的研究结果证明,坐骨神经总干从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者占百分之六十一点六,为正常型;坐骨神经穿梨状肌、胫神经出梨状肌下缘,腓总神经穿梨状肌等变异情况占百分之三十八点四。

梨状肌表面投影: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的中点向股骨大转子尖端划一连线,为梨状肌下缘;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尖端划一连线,为梨状肌上缘;三者连线之内即为梨状肌表现投影。

【病因病理】

1.损伤 多由大腿内旋、下蹲位突然站立,或腰部前屈伸直时,骨盆发生旋转,使梨状肌受到过度牵拉而致伤。亦可在髋部扭闪时,髋关节急剧外旋,梨状肌猛烈收缩而致伤。其病理反应为渗出、出血、肌紧张或筋膜破裂、肌束隆起,或损伤愈合过程中的结缔组织增生、粘连等,使梨状肌上、下孔变狭窄,其上、下孔所通过的神经、血管受到机械性刺激而发生炎症改变,局部瘀肿、缺氧及功能障碍。久之,则引起臀部及下肢筋肉萎缩和发凉等继发性改变。

2.劳损或受凉 部分病例可仅有因过劳或夜间受凉,而产生臀部疼痛,小腿外侧麻木,或腓总神经麻痹的症状和体征,此种情况可能与坐骨神经和梨状肌变异有关。若邻近组织器官炎症,使骶1、2神经根或骶丛神经受到刺激,亦可继发梨状肌痉挛,而出现坐骨神经痛

3.梨状肌变异 由于神经穿过肌腹,当肌束幅度改变,肌肉两束之间隙减小,压迫穿过其间的坐骨神经或腓总神经,而出现下肢疼痛。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病史 本病多有臀部急、慢性损伤史或受凉史。少数病例与邻近组织器官的损伤或炎症有关。

2.症状 典型症状是臀部疼痛伴同侧坐骨神经痛。轻者臀部有深在性的疼痛、不适或酸胀感。重者出现刀割样样剧痛,不能入睡,生活不能自理。坐骨神经痛伴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大腿后侧、国窝、小腿外侧或前侧、踝、足背至足趾)扩散性疼痛;或有小腿外侧或前外侧的皮肤麻木区。咳嗽、喷嚏或大便用力时疼痛加重。个别病例疼痛可扩散至腰部,或向小腹部及大腿外侧扩散,亦可出现会阴部不适,阴囊、睾丸抽痛,阴茎不能勃起(与压迫阴部神经、血管有关)。有的病例遇气候变化时加重。极少数严重病例,病人呈强迫体位,走路时身体半屈曲,鸭步移行或跛行。

3.检查 腰部无压痛与畸形,活动不受限。在梨状肌体表投影区,可触及该肌腹呈条索样隆起,压痛明显,并沿坐骨神经放散痛。亦可有梨状肌呈弥漫性肿胀、肌束变硬、弹性差。病久者,伤侧臀部肌肉萎缩、松软、肌张力低。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病人俯卧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固定股部下段,另手握拿踝部,将膝关节屈曲九十度,使小腿外展。此时,股骨大转子外旋,拉紧梨状肌,若臀部与下肢出现疼痛,再将小腿内收,使梨状肌放松,症状减轻或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在六十度以前痛著,超过六十度以后则疼痛减轻(即说明为非根性体征)。下肢腱反射正常,屈颈试验和颈静脉压迫试验均为阴性,此点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

单纯的梨状肌损伤,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即可做出诊断。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区别点,在于无椎间盘突出症的腰部体征。若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伴法,或继发于椎间盘突出,则可兼有两者的症状、体征,而以明显的腰部体征和坐骨神经根受压为主要特征。与坐骨神经炎的主要区别点,是后者由感染引起,而且沿坐骨神经径路均有压痛,用消炎及维生素B类药物治疗,配合理疗、按摩等,有助于疼痛的缓解和炎症的消除。

【治疗】

1.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2.施术部位 伤侧臀部及下肢。

3.取穴 伤侧上缪、居缪、环跳、风池、委中、足三里、承山、悬钟、昆仑、阳陵泉、对侧扭伤穴。

4.主要手法 抚摩、推揉、拨、压、动。

5.治疗时间与刺激量 急性损伤,十负重左右1次,手法刺激宜轻;慢性者,十五负重1次,手法刺激宜重。

6.手法操作

(1)急性梨状肌损伤

弹拨理筋镇定法 病人取俯卧位,两下肢伸直,足尖内收,使臀部肌肉放松。术者立于伤侧(首先触清损伤部位与伤情),用手掌抚摩、按揉臀骶部数分钟。而后,一手拇指顺该肌纤维方向上牵,另手拇指弹拨该肌2到3次,或将离位之纤维束顺滑按压于原位,恢复其解剖位置;继之,双手拇指顺该肌纤维方向抵止端施理筋手法数次,以舒顺筋肉;再以拇指压于病变部位镇定1分钟。揉压委中、承山穴1分钟(或对侧扭伤穴),达到舒筋通络,解痉镇痛之目的。

(2)慢性梨状肌损伤(分以下两个步骤)

按揉拨理滚压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伤侧,用手掌或前臂先轻后重,按揉臀部数分钟;拇指或肘尖拨梨状肌及周围痛点(以病人耐受为度),双手拇指重叠顺梨状肌纤维方向向抵止端推理、按压5到7遍。拇指揉、拨、压或掌指关节滚下肢坐骨神经路线5到7分钟。指压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各零点五到一分钟。

回旋屈拉下肢法 病人取仰卧位,助手按压健肢固定。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握其踝部,另手扶膝部,将伤肢尽力屈曲、内收、内旋拨直下肢;然后,屈拉伤肢数次。拇指揉压居缪、风市、阳陵泉、悬钟,大鱼际部压放气冲穴。

【注意事项】

1.急性损伤 手法后,嘱病人在3到5日内勿参加体力劳动,并隔日复诊1次。慢性损伤,每日治疗1次,治疗期间勿参加重体力劳动。

2.若伤侧臀部及下肢发凉、天气变化痛著者,应在腰、骶部加揉搓手法数分钟,臀部及下肢加捏拿、叩打手法数分钟,使肢体温热为度。

3.损伤超过1周者,在手法治疗期间,配合食醋加白酒热敷,二十分钟一次,每日1到2次,1周为1疗程。亦可配合适当的体疗,以提高疗效。

4.封闭疗法 用百分之一普鲁卡因5毫升加醋酸强的松龙二十五毫克,作痛点封闭,5天1次注射5次为1疗程。

5.手术疗法 对个别陈旧性损伤的病例,保守疗法无效者,可以考虑梨状肌松解术或切断术,解除对坐骨神经的压迫。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伤科按摩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伤科按摩学》书籍目录
  1.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中医伤科按摩学》
  2. 梨粥《保健药膳》
  3. 梨子《本草害利》
  4. 梨汁《药笼小品》
  5. 梨子生地茶《茶饮保健》
  6. 梨杞茶《茶饮保健》
  7. 蜊壳《本草从新》
  8. 梨里王《曹仁伯医案论》
  9. 蜊壳《本草分经》
  10. 梨花妆《毓麟验方》
  11. 蜊壳片《药性切用》
  12. 梨果《医学入门》
  13. 黎洞丸《外科全生集》
  14. 梨豆《证类本草》
  15. 黎豆《饮食须知》
  16. 梨冬茶《茶饮保健》
  17. 黎豆《本草从新》
  18. 梨〈寒〉《食疗本草》
  19. 黎豆《本草分经》
  20. 梨(《名医别录》)《中医饮食营养学》
  21. 黎豆《本草撮要》
  22. 梨(《名医别录》)《中医饮食营养学》
  23. 黎豆《药性切用》
  24. 《滇南本草》
  25. 黎勒丸《备急千金要方》
  26. 《本草撮要》
  27. 黎芦《长沙药解》
  28. 《本草分经》
  29. 罹患率《预防医学》
  30. 《本草分经》
  31. 《本草纲目》

《中医伤科按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