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腓骨长短肌腱滑脱
【解剖生理】
腓骨长、短肌位于小腿外侧,两肌皆起于腓骨体的外侧面,腓骨长肌起端较高,并掩盖腓骨短肌。两肌的肌腱经外踝后面转向前,在跟骨外侧面分开,短肌腱向前止于第5跖骨基底的背侧,长肌腱转绕骰骨至足底,然后斜向内前方,止于第1楔骨及第1跖骨基底的外侧面。在踝关节的外侧,有上、下两支持带悬架于外踝与跟骨之间,以防止肌腱向前滑脱。该肌由腓浅神经支配,收缩时使足外翻。
【病因病理】
腓骨长短肌位于外踝后侧管沟中,当足踝部过度跖屈内翻或过度背伸外翻的扭转下,引起该肌腱拉伤,或悬架于外踝与跟骨之间的支持带断裂,肌腱因失去约束而从外踝后方面前滑脱。也可因外踝发育不全,沟管变浅,支持带松弛或缺如,在肌腱紧张时,易向前滑脱。
【临床表现与诊断】
急性者,伤后病人常有外踝部肌腱滑脱感,局部肿胀,皮下瘀血、青紫、疼痛。足背伸外翻时疼痛更为明显。沿腓骨长短肌腱有压痛,该肌腱紧张、痉挛,足踝部不能做内翻活动。
慢性者,腓骨长、短肌腱常移位于外踝之上,行走时出现弹响,故有“弹响踝”之称,一般不影响踝关节的负重与行走功能。
【治疗】
1.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整复移位。
2.施术部位 足踝部。
3.取穴 承山、阳陵泉、绝骨、太溪。
4.施术手法 摩、按、推、动、擦。
5.时间与刺激量 视伤情而定。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抚摩足踝活血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取坐位,一手固定足部,另手大鱼际着力抚摩外侧足踝部数十次。慢性者,可加推揉手法。
(2)按压俞穴镇痛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用拇、中指对按承山、条口穴半分钟,拇指按压阳陵泉、绝骨、太溪穴,各零点五到一分钟。
(3)动踝推按复位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一手拇指按压外踝后缘(腓骨长、短肌腱处),余四指放于内踝,以施固定。另手握拿足趾部,将足极度跖屈内翻,再迅速外翻背伸,手下有肌腱位移感为佳。继之,拇指顺该肌腱推理、按压数遍即可。
慢性者,可用鱼际沿处踝处腓骨长、短肌腱方向施擦法2分钟。
【注意事项】
1.急性滑脱,手法治疗后,踝部软固定,限制活动3到5日,以防止再滑脱。
2.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可配合局部热疗。
(附)外伤性滑囊血肿
外伤性滑囊血肿,均由急性损伤所致。常发生于上肢的肘关节后部、腕关节背面桡侧和下肢的髌上区等部位。

- 腓骨长短肌腱滑脱《中医伤科按摩学》
- 腓发《外科心法要诀》
- 腓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腓发《证治准绳·疡医》
- 腓腨发《中医词典》
- 腓部《疡医大全》
- 腓腨疽《中医词典》
- 腓〔月专〕发《医宗金鉴》
- 腓总神经commonperoneal nerve(L4-5、S1-2)《人体解剖学》
- 腓(féi,音肥)《中医词典》
- 榧《本草蒙筌》
- 肥猪症《喉舌备要秘旨》
- 榧《冯氏锦囊秘录》
- 肥株子风《重楼玉钥》
- 榧(音匪)实《证类本草》
- 肥株子风《中医词典》
- 榧实《本草纲目》
- 肥治法《石室秘录》
- 榧实《千金翼方》
- 肥知母《药性切用》
- 榧实《本草经集注》
- 肥粘疮《外科启玄》
- 榧实《新修本草》
- 肥粘疮《中医词典》
- 榧实《本草衍义》
- 肥皂荚《本草崇原》
- 榧实《本草备要》
- 肥皂荚《药性切用》
- 榧实《医学入门》
- 肥皂荚《得配本草》
- 榧实《本草求真》
《中医伤科按摩学》
- 来源:网络收集与共享 仅供研究之用!
- 编写说明
- 第一章 中医伤科学发展简史
- 第二章 损伤的病因病机
- 第三章 损伤的分类与辩证诊断
- 第四章 伤科按摩手法与施治原则
- 第五章 伤筋概论
- 第六章 上肢伤筋
- 第七章 脊柱部伤筋
- 第一节 颈、背部病症
- 第二节 胸部病症
- 第三节 腰部病症
- 第四节 引起腰腿痛的其它疾病
- 第八章 下肢伤筋
- 第一节 臀部病症
- 第二节 股部病症
- 第三节 膝部病症
- 第四节 踝部病症
- 第九章 关节脱位概论
- 第十章 关节脱位各论
- 第一节 颞颌关节脱位
- 第二节 上肢关节脱位
- 第三节 骶髂关节半脱位
- 第四节 下肢关节脱位
- 第十一章 损伤后遗症
- 第十二章 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