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跖腱膜劳损

《中医伤科按摩学》书籍目录

【解剖生理】

跖腱膜又称跖筋膜,为足底深筋膜的足低中间部增厚所形成。跖腱膜在后方附着于跟骨结节,向前分为五条,分别附着于各跖趾关节囊与屈肌腱鞘。跖腱膜作为足弓弓弦,有如强足弓的作用。跖腱膜又有保护足低肌肉、肌腱和跖趾关节的作用。

【病因病理】

祖国医学认为,肾气亏虚是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外伤、劳损或寒湿入侵经络则是其外因。如日常挑担,负重行走或长途跋涉,局部挫伤等均可引起跖腱膜劳损。此外,跟骨结节退变、骨刺形成,亦可导致纤维脂肪垫炎、跟下滑囊炎,引起典型的足跟痛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病主要症状是足跟下或足心部疼痛,足底紧张感,不能久行、久立,每遇劳累、寒湿痛剧,休息或得热后则舒适。急性滑囊炎,则足跟疼痛剧烈;足跟皮下脂肪垫部分消退者,足跟疼痛是暂时性的,随着机能的恢复症状可逐渐消退。

检查时,可在跟骨结节内侧或前方触及压痛点,牵拉患足跖筋膜时可使疼痛加重,并可触及足底紧张感。

X线检查,可显示跟骨骨刺。疼痛的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不一定成正比,但与骨刺的方向有关。如骨刺的方向与跟骨平行,可不出现疼痛,若骨刺斜向下方,则常为引起疼痛的主要病因。

根据本病的症状、体征,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

1.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2.施术部位 足跟、足底部为主,小腿部为辅。

3.取穴 阴谷、阴陵泉、筑宾、三阴交、太溪、照海、然谷等穴。

4.施术手法 推、按、揉、拨、擦、动。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十五分钟左右,1日或隔日1次;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宜。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推揉拨擦局部法 病人俯卧位,足踝部垫枕。术者取坐位,一手固定足部,另手由足掌推至小腿中部数十次;双手拇指由轻到重揉、拨病变局部数分钟;大鱼际或掌根擦足跟与足心部数分钟。

(2)按揉俞穴通络法 病人俯卧位。术者用单手拇指按揉阴谷、阴陵泉、筑宾、三阴交、照海、然谷等穴,各半分钟。

(3)牵拉活动足部法病人仰卧。术者一手固定足踝部,另手握足底跖趾部,在拨伸下背伸、摇转足部数次,以牵拉跖腱膜;继之,一手足尖外展固定,另手掌搓足底跖趾关节至足跟,以热为度。

【注意事项】

1.按摩治疗期间,可配合中药洗敷及醋离子导入疗法。

2.每天用热水侵泡足二十部分钟。

3.可嘱病人鞋内放一厚垫,以减少跖腱膜的张力。平时应注意勿过度行走及劳累。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伤科按摩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伤科按摩学》书籍目录
  1. 跖腱膜劳损《中医伤科按摩学》
  2. 跖骨骨折《骨科学》
  3. 跖球部痛《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4. 跖骨《中医词典》
  5. 跖纹先兆——足相学《中医疾病预测》
  6. 跖跛《中医词典》
  7. 跖疣《皮肤性病学》
  8. 跖跛《中医词典》
  9. 跖趾关节脱位《中医伤科按摩学》
  10. 跖跛《中医名词词典》
  11. 止鼻衄歌《医学集成》
  12. 《中医词典》
  13. 止鼻衄歌《古今医统大全》
  14. 《中医名词词典》
  15. 止带方《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16. 植物学的证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7. 止带方《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18. 植物神经系统《神经病学》
  19. 止腹泻药《急诊医学》
  20.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21. 止汗《千金翼方》
  22. 植物神经功能素乱《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23. 止汗《普济方·针灸》
  24. 植物名实图考《中医词典》
  25. 止汗散《冯氏锦囊秘录》
  26. 植入与胎盘发育《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7. 止汗散《妇人大全良方》
  28. 植入和胚层形成《组织学与胚胎学》
  29. 止汗散《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30. 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
  31. 止汗散《小儿药证直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