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论

《针灸大成》书籍目录

黄帝问曰:『有余不足,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歧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喜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①。』

①上下谓膈上下。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歧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歧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歧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阴之生实奈何?』

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歧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以奈何?』

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歧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淬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针灸大成》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针灸大成》书籍目录
  1. 调经论《针灸大成》
  2. 调经酒《奇方类编》
  3. 调经论《素问悬解》
  4. 调经方法《古今医统大全》
  5. 调经论《素问悬解》
  6. 调经方《女科指掌》
  7. 调经论《妇科秘方》
  8. 调经不可专耗其气论《女科经纶》
  9. 调经论《古今医统大全》
  10. 调经不可误药当养气益血论《女科经纶》
  11. 调经论《古今医彻》
  12. 调经不可耗气宜养心实脾论《女科经纶》
  13. 调经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14. 调经必审脾气生化之源论《女科经纶》
  15. 调经论外备用方《妇人规》
  16. 调经案《丁甘仁医案》
  17. 调经论治《类证治裁》
  18. 调经安胎同药之误《读医随笔》
  19. 调经脉案《类证治裁》
  20. 调经《灸法秘传》
  21. 调经脉候《类证治裁》
  22. 调经《女科秘要》
  23. 调经门《妇人大全良方》
  24. 调经《女科证治准绳》
  25. 调经门《女科切要》
  26. 调经《也是山人医案》
  27. 调经门(十四则)《辨证录》
  28. 调经《女科要旨》
  29. 调经门汇方《医宗金鉴》
  30. 调经《邵兰荪医案》
  31. 调经门汇方《妇科心法要诀》

《针灸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