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
〔痰饮提纲〕 胸中痰饮有由成,此病多因肺肾生,气水停留全不化,偶增喘嗽令人惊。
(证附) 痰饮停留胀满时,法宜姜夏茯苓施,填胸浊气全能治,用药无多效出奇。
姜苓半夏汤
(证同上 方见心腹痛)
小青龙证
(方见伤寒) 内停痰饮病非轻,咳嗽还兼喘逆生,此证须将何药治,小青龙用患能平。
(证附) 麻黄达表可驱寒,紫菀款冬并射干,半夏更兼姜细味,因痰喘嗽治能安。
(证附) 水饮停留化作痰,治须术桂合苓甘,扶阳去湿惟求本,立法谁将奥义谙。
真武证
(方见伤寒) 肾阳不化水停时,上泛为痰势甚危,治法务当求病本,汤煎真武总相宜。
(方见伤寒) 水饮如停脏腑中,上居胸膈速宜攻,泄其气分真良法,十枣汤投大有功。
猪苓证
(方见伤寒) 积饮如停脐腹时,泄从水道法尤奇,猪苓汤用真神妙,奥义精微世莫知。
五苓证
(方见伤寒) 胸内素多水饮停,浸淫渐入络兼经,泄从汗孔须何药,对证偏宜用五苓。
瓜蒂证
(方见伤寒) 腹中痰饮有多端,在胃停留入食难,吐法须将瓜蒂用,一经服后遽然安。

- 痰饮《医学摘粹》
- 痰饮《医学摘粹》
- 痰饮《丹台玉案》
- 痰饮《症因脉治》
- 痰饮《医学心悟》
- 痰饮《卫生易简方》
- 痰饮《吴鞠通医案》
- 痰饮《明医指掌》
- 痰饮《明医杂着》
- 痰饮《顾松园医镜》
- 痰饮《血证论》
- 痰饮《万病回春》
- 痰饮《周慎斋遗书》
- 痰饮《古今医鉴》
- 痰饮《医学实在易》
- 痰饮《张聿青医案》
- 痰饮《校注医醇剩义》
- 痰饮《医学正传》
- 痰饮《校注医醇剩义》
- 痰饮《临证指南医案》
- 痰饮《医学从众录》
- 痰饮《普济方·针灸》
- 痰饮《经验丹方汇编》
- 痰饮《寿世保元》
- 痰饮《时方妙用》
- 痰饮《证治准绳·杂病》
- 痰饮《医学三字经》
- 痰饮《证治准绳·女科》
- 痰饮《叶天士医案精华》
- 痰饮《证治准绳·类方》
- 痰饮《也是山人医案》
《医学摘粹》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自叙
- 伤寒证六经提纲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伤寒证辨
- 四诊要诀
- 望色
- 五行五脏化生五色
- 五色宜应四时
- 五色宜合五脉
- 五色宜合五气
- 五色宜合五官
- 五色宜合五部
- 五色主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宜分顺逆
- 五色以内外上下左右分顺逆
- 五色以浅深晦明聚散分顺逆
- 辨目色
- 辨舌色
- 辨口唇色
- 辨鼻色
- 辨耳色
- 五色危候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杂诊法
- 附录寒热真假辨
- 杂证要法
- 自叙
- 表证类
- 里证类
- 寒证类
- 热证类
- 虚证类
- 实证类
- 七窍病类
- 妇人科
- 本草类要
- 自叙
- 补药门
- 攻药门
- 散药门
- 固药门
- 寒药门
- 热药门
- 伤寒证方歌括
- 杂病证方歌括
- 自序
- 表证类
- 里证类
- 寒证类
- 热证类
- 虚证类
- 实证类
- 七窍病类
- 妇人科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