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

《叶天士医案精华》书籍目录

昔肥今瘦为饮.仲景云.脉沉而弦.是为饮家.男子向老.下元先亏.气不收摄.则痰饮上泛.饮与气涌.斯为咳矣.今医见嗽.辄以清肺降气消痰.久而不效.更与滋阴.不明痰饮.皆属浊阴之化.滋则堆砌.助浊滞气.试述着枕咳呛一端.知身体卧着.上气不平.必下冲上逆.其痰饮伏于至阴之界.肾脏络病无疑.形寒畏风.阳气微弱.而藩篱疏撤.仲景有要言不烦.曰.饮邪必用温药和之.更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不读圣经.焉知此理.

桂苓甘术汤

脉弦右濡.阳微恶寒.饮浊上干.咳吐涎沫.且食减胃衰.寒疝窃踞.阴浊见症.岂止一端.喻嘉言谓浊阴上加于天.非离照当空.氛雾焉得退避.反以地黄五味.阴药附和其阴.阴霾冲逆肆虐.饮邪滔天莫制.议以仲景熟附配生姜法.扫群阴以驱饮邪.维阳气以立基本.况尊年尤宜急护真阳为主.

人参 茯苓附子姜汁 南枣

十二月间.诊得阳微浊饮.上干为咳.不能卧.曾用小青龙汤.减去麻黄细辛.服后已得着枕而卧.想更医接用.不明治饮方法.交惊蛰阳气发泄.病势更炽.顷诊脉来濡弱无神.痰饮咳逆未已.谅非前法可效.宗仲景真武汤法.以熟附配生姜.通阳逐饮立法.

真武汤白术人参

脉弦右涩.面亮舌白.口干不喜饮.头重岑岑然.胸脘痹塞而痛.得嗳气稍舒.酒客谷少中虚.痰饮聚蓄.当此夏令.地气上升.饮邪挟气.上阻清空.遂令前症之来.金匮云.脉弦为饮.色鲜明者为留饮.口干不欲饮水者.此为饮邪未去故也.况 汗出.岂是风寒.春夏温邪.辛温发散为大禁.自云身体空飘.年已六旬有四.辛散以泄其阳.不亦左乎.

半夏 姜汁 川连 吴萸 茯苓 枳实 竹沥

远客路途.风寒外受.热气内蒸.痰饮日聚于脏之外.脉络之中.凡遇风冷.或曝烈日.或劳碌身体.心事不宁.扰动络中宿饮.饮泛气逆咳嗽.气塞喉底.胸膈不思食物.着枕呛吐稠痰.气降自愈.病名哮喘伏饮.治当得宜.除根不速.到老年仍受其累耳.

青龙汤细辛

冬温.阳不潜伏.伏饮上泛.仲景云.脉沉属饮.面色鲜明为饮.饮家咳甚.当治其饮.不当治咳.缘年高下焦根蒂已虚.因温暖气泄.不主收藏.饮邪上扰乘肺.肺气不降.一身之气交阻.熏灼不休.络血上涌.经云.不得卧.卧则喘甚痹塞.乃肺气之逆乱也.若以见病图病.昧于色诊候气.必致由咳变幻.腹肿胀满.渐不可挽.明眼医者.勿得忽为泛泛可也.兹就管见.略述大意.议开太阳.以使饮浊下趋.仍无碍于冬温.从仲景小青龙越脾合法.

杏仁 茯苓 苡仁半夏 桂枝石膏 白芍 炙草

伏饮阴浊上干.因春地气主升而发.呕吐不饥.自然脾胃受伤.六君子宣补.方法未尝不妙.今诊得吸气甚微.小溲晨通暮癃.足跗浮肿.其腑中之气开阖失司.最虑中满.夫太阳司开.阳明司阖.浊阴弥漫.通腑即是通阳.仿仲景开太阳一法.

牡蛎 泽泻 防己 茯苓 五味 干姜

夏至节.两关脉弦长.五火燔燎.而肝阳胃阳尤甚.动怒抽掣为肝病.食辛香浓味.即病至.胃病使然.痰火根深.非顷刻可除.惟静养勿恚忿.薄味以清里.此病发之势必缓.由渐加功议药.乃近理治法.

羚羊角 犀角 川连 郁金 山栀秦皮 牛黄 胆星 橘红 生石膏 寒水石 金箔 方诸水法丸竹叶灯心汤送下

病起痰饮.渐为咳嗽外寒.遇劳倦即发.发必胸膈气胀.吐出稀涎浊沫.病退则痰浓.气降乃已.凡饮邪皆阴浊凝聚.两年之久.渐渐腹中痞闷妨食.肛门尻骨.坐则无恙.行动站立.时时气坠.若欲大便.显系肾虚不能收摄.惑于在前见痰治嗽.苟非辛解.即属寒降.乃致养成锢疾.

肾气汤加紫衣胡桃 沉香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叶天士医案精华》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叶天士医案精华》书籍目录
  1. 痰饮《叶天士医案精华》
  2. 痰饮《医学三字经》
  3. 痰饮《也是山人医案》
  4. 痰饮《时方妙用》
  5. 痰饮《女科证治准绳》
  6. 痰饮《经验丹方汇编》
  7. 痰饮(参叶案)《伤寒指掌》
  8. 痰饮《医学从众录》
  9. 痰饮(唾)《张氏医通》
  10. 痰饮《校注医醇剩义》
  11. 痰饮、哮喘案《丁甘仁医案》
  12. 痰饮《校注医醇剩义》
  13. 痰饮八《金匮悬解》
  14. 痰饮《医学实在易》
  15. 痰饮部《本草易读》
  16. 痰饮《周慎斋遗书》
  17. 痰饮喘急《医宗金鉴》
  18. 痰饮《血证论》
  19. 痰饮喘急《儿科萃精》
  20. 痰饮《明医杂着》
  21. 痰饮喘急《幼科心法要诀》
  22. 痰饮《吴鞠通医案》
  23. 痰饮喘逆《中医词典》
  24. 痰饮《医学心悟》
  25. 痰饮喘逆《症因脉治》
  26. 痰饮《丹台玉案》
  27. 痰饮大小总论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8. 痰饮《医学摘粹》
  29. 痰饮恶寒《中医词典》
  30. 痰饮《医学摘粹》
  31. 痰饮二《金匮悬解》

《叶天士医案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