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一
锺(右住圣母院路)
初诊 (十一月初三日) 伤寒七日,发热无汗,微恶寒,一身尽疼,咯痰不畅,肺气闭塞使然也。痰色黄,中已化热,宜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浮萍。
净麻黄(三钱) 光杏仁(五钱) 生石膏(四钱) 青黛(四分同打) 生草(三钱) 浮萍(三钱)
【按】据史惠甫师兄言,钟姓少妇先因外出探望其父疾,心滋优戚,归途白雪纷飞,到家即病。曾经中西医师杂治未痊,又因身怀六甲,家人忧俱万分。耳师名,叩请出诊,惠甫兄随侍焉。初诊时,病者面赤气喘,频频呼痛,腹部尤甚,按脉浮紧。师谓此证易治,不足忧,径疏本方。
二诊 (十一月初四日) 昨进麻杏甘石汤加浮萍,汗泄而热稍除,惟咳嗽咯痰不畅,引胸腹而俱痛,脉仍浮紧,仍宜前法以泄之。
净麻黄(三钱五分) 生甘草(二钱) 生石膏(六钱) 薄荷末(一钱同打) 光杏仁(四钱) 苦桔梗(五钱) 生薏仁(一两) 中川朴(二钱) 苏叶(五钱)
【按】据史惠甫兄言,二诊时病者已能与师对语,神情爽适,不若初诊时之但呼痛矣。稔知服药后,微汗出,一身尽疼者悉除。惟于咳嗽时,胸腹部尚觉牵痛耳。师谓本可一剂全愈,适值天时阴雨,故稍缠绵,乃加苡仁、厚朴、苏叶等与之。自服第二方后,又出微汗,身热全除,但胸背腹部尚有微痛,游移不居。又越一日,病乃全瘥,起床如常人。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一《经方实验录》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四(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证《医学摘粹》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三(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二《经方实验录》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悬解》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伤寒论》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医宗金鉴》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伤寒杂病论》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括要》
-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医方考》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麻黄续命汤《仁术便览》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寻源》
- 麻黄引气汤《备急千金要方》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删补名医方论》
- 麻黄证《医学摘粹》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医宗金鉴》
- 麻黄证《医学摘粹》
-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临证实验录》
- 麻黄证《医学摘粹》
- 麻黄丸《苏沈良方》
- 麻黄证二 太阳二十一《伤寒悬解》
- 麻黄调心泄热汤《备急千金要方》
- 麻黄证二 阳明十四《伤寒悬解》
-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麻黄证六 太阳二十五《伤寒悬解》
《经方实验录》
- 原序
- 上卷
- 中卷
-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 桂枝加大黄汤证
- 白虎加桂枝汤证
-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小青龙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射干麻黄汤证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证
- 皂荚丸证
- 泽泻汤证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 炙甘草汤证
- 小建中汤证
- 当归建中汤证
- 黄耆建中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芍药甘草汤证
- 中卷结一
- 大陷胸汤证
- 桃核承气汤证
- 抵当汤证
- 抵当丸证
- 白头翁汤证
- 猪胆汁导证
- 麻子仁丸证
- 中卷结二
- 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