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四(附列门人治验)

《经方实验录》书籍目录

王(左) 乳蛾双发,红肿疼痛,妨于咽饮,身热,微微恶风,二便尚自可,脉微数,舌微绛,宜辛凉甘润法。

薄荷(一钱后下) 杏仁(三钱) 连翘(二钱) 象贝(三钱) 桑叶(二钱) 生草(钱半) 赤芍(二钱) 蝉衣(一钱) 僵蚕(三钱炙) 桔梗(一钱) 马勃(八分) 牛蒡(二钱) 活芦根(一尺去节) 另用玉钥匙吹喉中

【按】当九十月燥气当令之时,喉病常多,其轻者但觉喉中梗梗然仿于咽饮,其略重者则咽喉两关发为乳蛾,红肿如桃。西医称此为扁挑腺肿,但须照上列方随意加减,可以一剂知,二剂已。蛾退之后,悉如常态。至若乳蛾渐由红种而化白腐,或生白点,可加玄参一味以治之,其效如神。若更由白腐而化脓,乃可用刺法,使脓出亦愈。然使早用辛凉甘润,必不至如此地步,此辛凉甘润法之所以可贵也。

有一派喉科医生治喉,喜用苦寒之药,如板蓝根、川连、地丁人中黄之属。服后,虽可暂折邪气,每致郁而不宣,牵延时日,甚或转变重症,至堪危虑。凡患乳蛾因服苦寒药不解,续进辛凉甘润药者,则见效必较缓,甚或初剂二剂竟毫不见效,余试之屡矣。又有一派医生治喉,喜用重腻育阴之药,如生地麦冬石斛沙参之属,竟重用至八钱一两者。以此治乳娥,亦不能速愈。友人谢君维岐籍隶吴县,患喉痛小恙,名医与以育阴重剂,多费而少效。余卒用辛凉轻剂,一服见功,二服全愈,此辛凉甘润法之所以可贵也。辛凉甘润乃仲圣大法,温热家不过伸言之耳。

叶氏《幼科医案》曰:“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继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夫轻为咳,重为喘,喘急则鼻掀胸挺。”此实麻杏甘石汤之的证,使及时投以麻杏甘石汤重剂,则药到病除,何致有“逆传心包”之危?依佐景临床所得,本汤证以小儿患者居多,且多发在冬春之间,与夫白虎加桂枝汤证之多发于夏日及大人者,悉相反,与叶氏所言颇合,是叶氏乃明知麻杏甘石汤者也。吴氏鞠通亦知之,故虽在《条辨》上焦中焦二篇隐而不言,及在下焦篇第四十八条,即不复藏匿。曰:“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甘石汤主之。”然则温热诸家果能识宜施用辛凉甘润法之麻杏甘石汤证,并即以为基础,更从而变化之,扩充之,欲自成为广义之温病学说,实无疑义。惜乎不肯道破根源耳。故余敢作公平之论,曰:温热家立说并非不可,时方轻方并非全不可用,但当明其与伤寒经方间之师承贯通处,然后师经方之法,不妨用时方之药,且用之必更神验,此为亲历之事实,所可忠告于同仁者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经方实验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经方实验录》书籍目录
  1.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四(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三(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一《经方实验录》
  4.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二《经方实验录》
  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证《医学摘粹》
  6.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伤寒论》
  7.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医宗金鉴》
  9.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悬解》
  10.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伤寒杂病论》
  11.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1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括要》
  13.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14.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1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16.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寻源》
  17.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医方考》
  1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删补名医方论》
  19. 麻黄续命汤《仁术便览》
  20.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医宗金鉴》
  21. 麻黄引气汤《备急千金要方》
  22.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临证实验录》
  23. 麻黄证《医学摘粹》
  24. 麻黄丸《苏沈良方》
  25. 麻黄证《医学摘粹》
  26. 麻黄调心泄热汤《备急千金要方》
  27. 麻黄证《医学摘粹》
  28.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9. 麻黄证二 太阳二十一《伤寒悬解》
  30. 麻黄汤证其一《经方实验录》
  31. 麻黄证二 阳明十四《伤寒悬解》

《经方实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