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黄连黄芩汤证其一(附列门人治验)
李(孩) 疹发未畅,下利而臭,日行二十余次,舌质绛,而苔白腐,唇干,目赤,脉数,寐不安,宜葛根芩连汤加味。
粉葛根(六钱) 细川连(一钱) 淮山药(五钱) 生甘草(三钱) 淡黄芩(二钱) 天花粉(六钱) 升麻(钱半)
【按】李孩服后,其利渐稀,痧透有增无减,逐渐调理而安。湘人师兄亦在红字会医院屡遇小孩发麻疹时下利,必治以本汤,良佳。又有溏泄发于疹后者,亦可以推治。
麻疹之利属于热者,常十居七八,属于寒者,十不过二三,故宜于葛根芩连汤者十常七八,宜于理中汤或桂枝人参汤者十不过二三。一或不慎,误投汤药,祸乃立至,可不畏哉!
今人每以葛根芩连汤证之利为协热利,实则葛根芩连汤证之利虽属热性,仲圣并未称之为协热利,至桂枝人参汤证之寒性利,反称之为协热而利。盖协热者,犹言挟表热也,此不可不知。
太阳病,当解表,若不予解表,而用治阳明法以下之,则变证。但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每无定局。正气盛者多从热化,正气衰者则从寒化。仲圣云:“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从寒化之例也。又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此从热化之例也。本条有余意,有省文,若欲知其洋,而不嫌辞赘者,可在“也”字下,加“宜葛根汤,若利不止”诸字样,则经旨明矣。意谓桂枝汤证因下伤津,利不止亦伤津,而脉促近于浮,为表未解,故宜葛根汤,以解其表,而养其津。若表解之后,内热甚炽,肺受热灼而喘,汗受热蒸而出者,当用葛根芩连汤以直折之。
余前谓桂枝汤证化热,则为白虎汤证,麻黄汤证化热,则为麻杏甘石汤证,今当续为之说,曰葛根汤证化热则为葛根芩连汤证。征之于临床,考之于经文,历历不爽。
曹颖甫曰:表未解者,必不汗出,盖利不止而脉促为表未解。表未解者,宜葛根汤。利不止而喘汗,为表病入里,则宜葛根芩连汤。脉促为脉紧变文,前于伤寒发微中已略申其旨。固知葛根芩连汤惟已经化热者宜之耳。惟其化热者宜之,而舌苔白腐,唇干目赤,乃无乎不宜,不惟热利为然也。

-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其一(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其三《经方实验录》
- 葛根黄连汤《备急千金要方》
-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其二(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 葛根黄芩黄连汤《医宗金鉴》
- 葛根黄连黄芩汤《医方论》
- 葛根黄芩黄连汤《删补名医方论》
- 葛根黄连黄芩汤《伤寒寻源》
- 葛根黄芩黄连汤《医方考》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葛根黄芩黄连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葛根黄芩黄连汤《汤头歌诀》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括要》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医宗金鉴》
- 葛根葛花《滇南本草》
-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伤寒论》
- 葛根粉粥《食物疗法》
-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临证实验录》
- 葛根粉粥《保健药膳》
-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临证实验录》
- 葛根茶《茶饮保健》
-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其二《临证实验录》
- 葛根苍耳茶《茶饮保健》
-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其一《临证实验录》
- 葛根半夏证七 阳明十九《伤寒悬解》
- 葛根黄芩黄连证《医学摘粹》
- 葛根《本草图经》
- 葛根加半夏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经方实验录》
- 原序
- 上卷
- 中卷
-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 桂枝加大黄汤证
- 白虎加桂枝汤证
-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小青龙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射干麻黄汤证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证
- 皂荚丸证
- 泽泻汤证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 炙甘草汤证
- 小建中汤证
- 当归建中汤证
- 黄耆建中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芍药甘草汤证
- 中卷结一
- 大陷胸汤证
- 桃核承气汤证
- 抵当汤证
- 抵当丸证
- 白头翁汤证
- 猪胆汁导证
- 麻子仁丸证
- 中卷结二
- 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