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痉柔痉
元来痉病属膀胱.口噤如痫身反张.此是伤风感寒湿.故分两痉有柔刚.无汗为刚须易识.惟有葛根汤第一.有汗为柔见端的.桂枝葛根汤救急.二经皆宜续命汤.刚痉去桂用麻黄.柔痉去麻当用桂.只根据此法最为良.痉者.太阳中风.重感寒湿而致也.凡太阳过汗.湿家发汗.产后血虚.以及破伤风.皆致发痉.经曰.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头热、面赤、背反张、口噤.脉沉细.如发痉状是也.若先受风.复感寒.无汗恶寒.为刚痉.先受风.复感寒.恶风有汗.为柔痉.古方通用小续命加减治之.有汗去麻黄.无汗去桂枝.然刚痉属阳.每多急满之症.宜大承气汤下之.柔痉属阴.每多厥逆之症.宜桂心白术散附子防风散温之.大抵刚痉易治.柔痉难治.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小续命汤防己桂.杏仁黄芩芍药配.甘草参芎与麻黄.附子防风一同会.

- 刚痉柔痉《伤寒捷诀》
- 刚痉(伤寒无汗为刚,寒性刚劲也)《幼幼集成》
- 刚柔《中医词典》
- 刚痉《校注医醇剩义》
- 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类经》
- 刚痉《中医词典》
- 刚柔失守之义《类经》
- 刚干《中医词典》
- 刚证《伤寒九十论》
- 刚风《中医词典》
- 刚壮之剂《金匮翼》
- 刚地弓形虫《人体寄生虫学》
- 肛《中医词典》
- 刚痓《中医词典》
- 肛病原由症治《幼科释谜》
- 冈下肌损伤《中医伤科按摩学》
- 肛肠科《中国医学通史》
- 冈上肌损伤《中医伤科按摩学》
- 肛管《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骭厥《中医词典》
- 肛管壁结构《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骭骨《中医词典》
- 肛管排气法《基础护理学》
- 骭疮《中医词典》
- 肛管直肠手术前准备及手术后处理《普通外科学》
- 骭(gàn,音绀)《中医词典》
- 肛管直肠脱垂《临床激光治疗学》
- 绀珠正气天香散《汤头歌诀》
-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普通外科学》
- 绀(gàn干)《中医词典》
- 肛裂《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伤寒捷诀》
- 作者:严则庵纂辑、裘庆元辑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总论
- 伤寒总诀治法
- 太阳经伤寒
- 太阳经伤风
- 阳明经分在经在腑
- 阳明经经病
- 阳明经腑病
- 少阳经主中宜和解
- 三阴经分传经直中
- 太阴经传经热症
- 太阴经直中寒症
- 少阴经传热症
- 少阴经直中寒症
- 厥阴经传经热症
- 厥阴经直中寒症
- 结胸
- 血结胸
- 痞气
- 下厥上竭
- 亡阳
- 肠垢溏
- 发黄
- 发狂
- 发斑
- 筋惕肉
- 风温
- 湿温
- 风湿
- 中湿
- 温病热病
- 阳毒
- 阴毒
- 发汗
- 战振栗
- 合病
- 并病
- 谵语
- 郑声
- 呕吐
- 干呕
- 火邪惊狂
- 蛔厥
- 狐惑
- 刚痉柔痉
- 霍乱
- 寒热往来
- 发喘
- 咳嗽
- 吐血
- 衄血
- 单伏双伏
- 阴阳易
- 咳逆
- 心动悸
- 两感伤寒
- 百合
- 懊(读恼古字通用)
- 奔豚动气
- 脏结
- 除中
- 螈
- 怫郁
- 劳复食复
- 过经不解
- 温疟
- 渴症
- 漱水不欲咽
- 背恶寒
- 恶寒
- 汗后恶寒
- 阳经发热
- 阴经发热
- 下后有热
- 头痛
- 咽痛
- 胁痛
- 腹满痛
- 燥咽干
- 循衣摸床
- 烦躁
- 昼夜偏剧
- 多眠
- 不得眠
- 小便不利
- 小便自利
- 大便不利
- 阴症
- 阳症
- 表症
- 里症
- 阴厥
- 阳厥
- 阴症似阳
- 阳症似阴
- 妇人伤寒
- 妇人热入血室
- 伤寒有时气瘟疫不同
- 伤寒有四症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