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乳癖
乳癖是以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论》云:“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好发于30—50岁妇女,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本病有一定的癌变危险。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囊性增生症。
[病因病机]
由于情志不遂,或受到精神刺激,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肝郁痰凝,气血瘀滞,阻于乳络而发;或因冲任失调,上则乳房痰浊凝结而发病,下则经水逆乱而月经失调。
[诊断]
多见于青中年妇女,常伴有月经失调、流产史。常同时或相继在两侧乳房内发生多今大小不一的肿块,其形态不规则,或圆或扁,质韧,分散于整个乳房,或局限在乳房的一处。
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与皮肤和陶肌筋膜无粘连,推之移动,腋下淋巴结不肿大。常感乳房胀痛,在月经前3—4天更甚,经后痛减或消失。有时乳头溢出黄绿色、棕色或血性液体。本病病程较长,常达数年,肿块的生长和发展多为间歇性,常在经前加剧,也可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缓解。
辅助检查:B型超声波可显示乳腺增生部位不均匀的妖回声区,以及无回声的囊肿。X线造影示各级乳管失去正常树枝样结构,管网大小不均、紊乱和异位,大乳管有囊状扩张,但无充盈缺损。乳头溢液者取分泌物作涂片检查,可帮助排除癌变的可能。对疑为癌变的肿块应取活体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
[鉴别诊断]
一、乳核多见于青年妇女,肿块表面光滑,边缘清楚,质地坚韧,活动度好,常发生于单侧乳房,一般无胀痛感觉。
二、乳岩多发生于40—60岁中老年妇女,病程较短,起病快,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清,活动度差,早期五压痛和自觉痛。主要靠做活体组织病理切片进行鉴别。
[辨证施治]
一、内治法
(一)肝郁痰凝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胀痛或刺痛,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和细涩。
辨证分析: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血瘀滞,肝郁痰凝瘀血阻于乳络,故致乳房肿块,伴疼痛;肝郁不舒,故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弦脉主肝病,细涩为脾虚痰瘀郁阻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
(二)冲任失调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或胀痛,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腰酸乏力,神疲倦怠,头晕,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冲任失调,上则乳房痰浊凝结,故乳房肿块伴胀痛;下则经水逆乱,故月经周期紊乱,量少色淡,甚或闭经;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故神疲乏力,头晕;;冲为血海,隶属肝肾,冲任失调,肝气不舒,故经前加重,经水一行,肝气得舒,?故经后缓减;肝肾不足,故腰酸乏力;舌淡、脉沉细为冲任失调之象。
治法:调摄冲任。
方药:加味二仙汤加减。
二、外治法
[其他疗法]
手术病灶局限于乳房一部分,月经后仍有明显肿块者可手术治疗。如病人有乳癌家族史,或活体组织切片检查发现上皮细胞增生显著者,应施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如切片发现有恶变,应按乳癌处理。
[预防与调摄]
1.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2.及时治疗月经不调。
3.3个月复查1次,特别是未排除乳癌可能的病人,应进行多次短期随诊,并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结语]
乳癖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囊性增生症。其特点是: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本病有一定的癌变危险,应与乳岩、乳核相鉴别。肝郁痰凝证,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用逍遥蒌贝散加减;冲任失调证,治宜调摄冲任,方用加味二仙汤加减。

- 乳癖《中医外科学》
- 乳癖《幼幼新书》
- 乳癖治法补议《名师垂教》
- 乳癖《中医词典》
- 乳泣《中医名词词典》
- 乳癖《中医名词词典》
- 乳泣《评注产科心法》
- 乳痞门主论《疡医大全》
- 乳上《中医词典》
- 乳痞门主方《疡医大全》
- 乳上湿疮秘方《华佗神方》
- 乳膨《中医词典》
- 乳少《景岳全书》
- 乳旁《中医词典》
- 乳少《孙真人海上方》
- 乳衄门主论《疡医大全》
- 乳少《中医词典》
- 乳衄《中医外科学》
- 乳少《达生编》
- 乳衄《中医词典》
- 乳少《证治准绳·女科》
- 乳难《中医词典》
- 乳少《竹林女科证治》
- 乳母杂忌慎法《幼幼新书》
- 乳少《妇人规》
- 乳母食忌《饮膳正要》
- 乳少《评注产科心法》
- 乳母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乳少《女科证治准绳》
- 乳母忌慎法《圣济总录》
- 乳少门主方《疡医大全》
《中医外科学》
- 总论
-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 二、中医外科疾病命名与分类释义
- 三、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 四、外科诊法
- 五、外科治法
- 第一章 疮疡
- 第二章 乳房疾病
- 第三章 瘿
- 第四章 瘤
- 第五章 岩
- 第六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 第一节 热疮
- 第二节 蛇串疮
- 第三节 疣
- 第四节 黄水疮
- 第五节 癣
- 第六节 麻风
- 第七节 疥疮
- 第八节 虫咬皮炎
- 第九节 接触性皮炎
- 第十节 湿疮
- 第十一节 天疱疮
- 第十二节 药毒
- 第十三节 瘾疹
- 第十四节 牛皮癣
- 第十五节 风瘙痒
- 第十六节 风热疮
- 第十七节 白疙
- 第十八节 面游风
- 第十九节 粉刺
- 第二十节 酒渣鼻
- 第二十一节 油风
- 第二十二节 猫眼疮
- 第二十三节 瓜藤缠
- 第二十四节 红蝴蝶疮
- 第二十五节 淋病
- 附:非淋菌性尿道炎
- 第二十六节 梅毒
- 第二十七节 尖锐湿疣
- 第七章 肛门直肠疾病
- 第八章 男性前阴病
- 第九章 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