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疔

《中医外科学》书籍目录

疔是指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走黄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心烦即死也。”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疗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疗的范围很广,包括西医的、坏疽的一部分,皮肤炭疽急性淋巴管炎。因此名称繁多,证因各异,按照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为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疗疮、红丝疔、烂疗、疫疔五种。

颜面部疔疮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颜面部疖、痈。其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之状。该病病情变化迅速,易成走黄危证。颜面部疗疮由于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生在眉心的,叫眉心疔;生在眼胞的,叫跟胞疔;生在鼻部的,叫鼻疔;生在迎香穴的叫迎香疗;生在人中的,叫人中疗;生在人中两旁的,叫虎须疗;生在口角的,叫锁口疔;生在唇部的,叫唇疗;生在颏部的,叫承浆疔;生在地角穴的,叫地角疗等。

[病因病机]

本病总以火热之毒为患,常见有下列两种原因。

1.感受火热毒邪,蕴结肌肤:感受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咬伤,或因抓破染毒,毒邪蕴蒸肌肤,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本病。

2.脏腑蕴热,火毒结聚:七情内伤,气郁化火,火炽成毒,或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脏腑蕴热,发越于外,火毒结聚于肌肤而发为本病。

头面乃诸阳之首,火毒蕴结于此,则反应剧烈,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毒邪易于扩散,有引起走黄的危险。

[诊断]

多发于唇、鼻、眉、颧等处。

初起在颜面部的某处皮肤上突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渐渐红肿热痛,肿胀范围在3—6cm左右,根深坚硬,状如钉丁。重者可伴恶寒发热。约5—7天,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此时可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约7一10天,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随之肿消痛止,身热减退而愈。

凡颜面部疔疮,症见顶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失去护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伴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胁痛气急,舌红绛,苔黄燥,脉洪数等症状,此乃疗毒有越出局限范围之象,是为走黄。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症状严重者应做血细菌培养。

[鉴别诊断]

一、疖突起根浅,肿势限局,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

二、有头疽初起即有粟粒样脓头,脓头逐渐增多,溃后呈蜂窝状,红肿范围常超过9—12cm;多发生于项背部;发展缓慢,病程较长。

三、疫疔初起皮肤患处为一小片红斑丘疹,痒而不痛,其后周围迅速肿胀,中央呈暗红色或黑色坏死,坏死周围有成群灰绿色小水疱,形如脐凹,很像种的牛痘;并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具有传染性;从事畜牧业者发病为多。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热毒蕴结疮形如粟粒,或痒或麻,可见红肿热痛,肿胀范围3—6cm,顶高根深坚硬;伴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感受火热之邪,热毒蕴于肌肤,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气不通则肿,血不通则痛;火为阳邪,性热而色赤,故皮色红而灼热;毒邪炽盛,与正气相搏,故伴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数为热毒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

(二)火毒炽盛疔肿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出现脓头;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火毒炽盛,邪热鸱张,故肿胀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出现;热毒内结,耗伤津液,故见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为热象。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若壮热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

二、外治法

初起箍围消肿,用玉器散以金银花露或水调敷,或千捶膏盖贴。

脓成则提脓去腐,用九一丹八二丹撤于疮顶部,再用玉器膏或千捶膏敷贴。若脓出不畅,用药线引流;若脓已成熟,中央已软,有波动感时,应切开排脓。

脓尽宜生肌收口,用生肌散太乙膏红油膏盖贴。

[预防与调摄]

1.平时不要过食膏粱厚味。

2.全身症状明显者,宜卧床休息。

3.发生在口唇四周“危险三角区。者,切忌挤压碰撞,以防“走黄”。

4.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食烟酒、辛辣、鱼腥等物,忌房事和愤怒。

手足部疔疮

手足部疗疮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由于发病部位、形态及预后不同,而有多种病名。生于指头顶端者,叫蛇头疔;生于指甲周围者,叫沿爪疗;发于指甲旁的,叫蛇眼疔:生于甲后者,叫蛇背疗;生于手指螺纹的,叫螺疗;生于手指骨节间的,叫蛀节疔;一指通肿者,叫泥鳅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者,叫鱼肚疔或蛇腹疔;生于手掌中心者,叫托盘疔;生在足掌中心者,叫足底疗。临床较为常见的有蛇眼疗、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疗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本病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病因病机]

由火毒蕴结,血凝毒滞,经络阻隔,热胜肉腐而成。其诱因常为外伤,如针尖、竹、木、鱼骨刺伤或昆虫咬伤等,感染毒气;内因脏腑蕴热蓄积,两邪相搏,阻于皮肉之间,以致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发病。

[诊断]

一、蛇眼疗初起多局限于手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处,有轻微的红肿疼痛,一般2—3天即成脓。如不及时治疗,可蔓延到对侧形成指甲周围炎;若脓液侵入指甲下,可形成指甲下脓肿,此时指甲背面上可透现出黄色或灰白色的脓液积聚阴影,造成指甲溃空或有胬肉突出。

二、蛇头疔初起指端觉麻痒而痛,继而刺痛,灼热疼痛,有的红肿明显,有的红肿不明显,随后肿势逐渐扩大,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红热明显。成脓时有剧烈的跳痛,患肢下垂时疼痛更甚,局部触痛明显,往往影响睡眠和食欲。常伴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一般10一14天成脓。溃后脓出黄稠,逐渐肿消痛止,趋向痊愈。若处理不及时,任其自溃,溃后脓出臭秽,经久不尽,余肿不消,多为损骨征象。

三、蛇腹疔整个患指红肿,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皮肤发红而光亮,关节轻堕屈曲,不能伸展,手指做任何活动均会引起剧烈疼痛。约7—10天成脓。因指腹部皮肤坚厚。不易测出波动感,也难以自行溃破。溃后脓出黄稠,症状逐渐减轻,约2周左右愈合。如损伤筋脉,则愈合缓慢,并影响手指的活动功能。

四、托盘疔患侧手掌肿胀高突,失去生理凹陷,形如托盘之状,手背肿胀常常更为明显,甚至延及手臂,疼痛剧烈。伴恶寒、发热、纳差等症状。约2周左右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虽已成脓,但不易向外穿透,可向周围蔓延,损伤筋骨。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有无死骨

[鉴别诊断]

类丹毒与手指部疔疮相鉴别。发病前多有猪骨、鱼骨刺等刺伤皮肤,或有破损皮肤接触猪肉、鱼虾史。红肿不如疗疮明显,常表现为游走性的红紫色斑片,一般不化脓。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火毒蕴结局部掀热疼痛、肿胀、麻木作痒;伴恶寒发热、周身不适等症;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火毒炽盛,蕴结于肌肤,以致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隔,故锨红肿胀疼痛;火毒蕴结,与正气相搏,故伴恶寒发热、周身不适;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火毒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二)脓毒蕴结患处肿势增大,红肿显著,疼痛剧烈如鸡啄,患部中软而应指,功能受限;伴恶寒发热,食少纳呆,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热毒之邪蕴积,热胜则肉腐而酿化为脓,故患处红肿显著,疼痛剧烈,按之应指;热毒壅积,故恶寒发热、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二、外治法

(一)初期用金黄膏外敷。蛇眼疗可用10%黄柏溶液湿敷。蛇头疔可用鲜猪胆1枚套住患指,每日1次。

(二)成脓期脓成应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能循经切开,根据患病部位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切口。

蛇眼疔宜用刀尖沿甲旁切开排脓。如指甲周围有脓,应在甲根两侧近端各作一切口,并用一横切口将其连接起来。甲下积脓应切除部分指甲,重者如指甲溃空,需要拔除整个指甲。蛇头疔有脓后应及早切开,在指掌侧面作一纵形切口,贯穿指端直至对侧,保持引流。

蛇腹疔应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其长度不得超越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足够大,以保持引流通畅。切开后,可用药线蘸八二丹或九一丹插入疮口,外敷金黄膏红油膏

(三)收口期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若胬肉高突、疮口难愈者,修剪胬肉后,用平胬丹外敷。若溃烂肿胀,久不收口,是为损骨,可用2%一10%的黄柏溶液浸泡患指,每日l一2次,每次10—20分钟。如有死骨存在,用镊子钳出死骨或整节指骨,方可愈合。

[预防与调摄]

1.手部易受外伤,平时应注意劳动保护。

2.患肢忌持重物,以三角巾悬吊固定。生于手掌部者,宜手背向上,使脓毒容易排泄。

3.愈后影响手指屈伸功能者,应早期加强功能锻炼。

烂疔

烂疔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易于腐烂,病势凶险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备急千金要方》云:“烂疔其状色稍黑,有白瘢,疮中溃有脓水流出,疮形大小如匙面。”《诸病源候论·丁疮候》云:“亦有肉突起,如鱼眼之状,赤黑,惨痛彻骨,久结皆变至烂成疮,疮下深孔如大针穿之状……令人恶寒,四肢强痛,……一二日疮形便变焦黑色,肿大光起,根硬强,全不得近……”本病多见于农民和士兵,发病者有手足等部位的创伤和泥土脏物等接触史,发病急骤,皮肉腐败,腐烂卸脱,容易合并走黄,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

[病因病机]

多因皮肉破损,接触潮湿泥土,感染特殊毒气,加之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凝肌肤,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湿热火毒炽盛,热胜肉腐,毒气弥漫,则易并发走黄之症。

[诊断]

本病好发于四肢暴露部位,常有外伤史,伤口深且常夹杂潮湿泥土。

潜伏期一般为l一4天,最短为6—8小时。

初起患肢有沉重、包扎过紧感,继则出现“胀裂样”疼痛,四肢皮肤高度水肿紧张光亮,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肿胀迅速,蔓延成片,状如丹毒,皮肤呈灰白,或棕黄,或如紫铜色。l一2天后,肿胀疼痛剧烈,皮肤上出现许多含暗红色液体的小水疱,积聚融合成数个大水疱。疮面略带凹陷,形如匙面,按之局部有握雪音。溃后有浅棕色湿浊稀薄脓水,混杂气泡,气味臭秽。此后,腐肉大片脱落,疮口较大。

初起即伴有高热(40℃以上),寒战,头痛,呕恶,烦躁,极度疲乏,大量汗出,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或神昏谵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黄疽,是为走黄之征象,可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可增高至15X10的9次方每L一20X10的9次方每L以上,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并可呈进行性下降。局部脓液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可发现革兰氏阳性;梭状芽胞杆菌和大量红、白细胞。X线检查见气泡阴影。?

[鉴别诊断]

流火常有反复发作史;局部皮色鲜红,边缘清楚;一般无水疱,即使有也较小,刺破后流出黄水,肉色鲜红;无坏死现象。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火蕴结患部灼热肿胀剧痛,皮肤出现水疱或大疱,疮面皮肉腐烂,有浅棕色混浊脓水溢出,臭秽,混有气泡;伴寒战高热,胸闷呕恶,头身疼痛,纳差;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分析:由于创口染毒,内有湿热蕴结,以致湿热火毒聚于肌肤,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故肿胀疼痛;湿毒壅积,故有大水疱;热毒炽盛,正邪剧争,故寒战高热;热胜肉腐成脓,故疮面腐烂,有混浊脓水溢出;湿热火毒泛溢全身,故胸闷呕恶,头身疼痛;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火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革藓渗湿汤加减。

(二)毒人营血寒战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气促呃逆,胸闷呕吐,黄疽;局部高度水肿发亮,迅速成暗紫色,间有血疱,肌肉腐烂,气味恶臭;舌红绛,苔黄而干,脉弦滑数。

辨证分析:毒邪不能控制,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内人营血,故寒战高热,气促呃逆,烦躁不安,黄疽:热忧心神,故神昏谵语;热毒炽盛,郁于肌肤,腐坏肌肉,故见局部高度水肿,色暗紫,间有血疱,肌肉腐烂,气味恶臭;舌质红绛、苔黄而干、脉弦滑数皆为热毒人于营血,阴血亏损之象。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2粒,分2次化服;或紫雪丹4.5g,或紫雪散4.5g,分3次吞服。

二、外治法

(一)初起用玉器膏或金黄膏外敷。如皮色紫黑,加用蟾酥合剂

(二)腐肉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时,改用蟾酥合剂或五五丹。

(三)腐肉脱净,周围肿势渐退,肉色鲜红者,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外敷。

[其他疗法]

一、大剂量应用青霉素(1硼00万单位/日)和四环素(2克/日)。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每日1.5—1.88,静脉滴注。

二、高压氧疗法。

三、加强全身支持疗法,改善患者全身情况。

四、手术疗法。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施行手术,在不用止血带下进行多处纵形切开,切除已无活力的肌肉组织,彻底清除异物、碎骨片,直到具有正常颜色、弹性和能流出新鲜血的肌肉为止。并用大量过氧化氢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纱布松填,或用上述初起外治法药物,经常更换敷料。

[预防与调摄]

1.本病具有传染性,应对患者进行隔离。局部所用敷料宜焚烧,所用器械宜彻底消毒。

2.对感染严重的伤口,注射多价气性坏疽抗毒血清,一般用1万单位肌注或皮下注射;超过24小时,剂量最大可增加2—3倍。注射前作过敏试验。

3.对污染伤口或战伤创口,应及时进行彻底清创,敞开伤口,不予缝合,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包扎过紧。

疫疔

疫疗是皮肤接触疫畜染毒而生的一种特殊疗疮,具有传染性,又称为“鱼脐疗”、“紫燕疔”。其特点是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或泞发走黄。《证治准绳》云:“若因剥割疫死牛马猪羊,瞀闷身冷,遍体具有紫疱;疫疔也。”本病多见于从事畜牧业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

[病因病机]

由于感染疫畜之毒,阻于皮肤之间,以致气血凝滞,毒邪蕴结而成。疫毒内传脏腑则致走黄。

[诊断]

多见于畜牧业.屠宰或皮毛制革等工作者,有接触疫畜之病史:一般在1—3天后发病。初起发痒,继则出现红色斑丘疹,单发或多发,奇痒不痛,伴轻微身热:第2天顶部变成水疱,内有淡黄色液体,周围肿胀掀热。第3—4天,水疱干燥形成暗红色或黑色坏死,并在坏死区周围再发成群绿色小水疱,疮形如脐凹,类似牛痘为其特征:同时局部肿势散漫增剧,软绵无根,并有核肿大。伴有发热,头痛骨楚,周身不适等症状。

10一14天后,如中央腐肉与正常皮肉开始分离,或流出少量脓水,四周肿势日趋局限,身热渐退者,为顺证.以后坏死组织渐渐脱落,约3—4周痊愈。若局部肿势继续发展,伴高热神昏,痰鸣喘急,身冷脉细者,为并发走黄之象。

辅助检查:血液培养或疱液涂片培养可发现革兰氏阳性炭疽杆菌。

[鉴别诊断]

一、颜面部疔疮疮形如粟,有脓栓,坚硬根深,锨热疼痛;无水疱及鱼脐征象,色不黑;无疫畜接触史。

二、丹毒皮色鲜红,色如涂丹,边缘清楚;若有水疱也无鱼脐征;常有反复发作史。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参照“颜面部疔疮”。另内服蟾酥丸6粒,分2次吞服。

二、外治法初起用玉露膏掺蟾酥合剂;腐肉未脱,掺10%蟾酥合剂或五五丹;腐脱新生,掺生肌散。

[其他疗法]

抗生素治疗青霉素为首选,每日160万单位至320万单位,分次肌注;或四环素,每日2g,分次口服,疗程为7—10天。

[预防与调摄]

1.隔离患者,病人所用敷料均应焚毁,所用器械必须严格消毒:

2.加强屠宰管理,及早发现病畜,予以隔离或杀死。死畜须深埋或焚毁。

3.疫疗患者接触过的皮毛,应进行严格消毒,流行区对牲畜进行预防注射。

4.制造皮革和加工羊毛工人,在工作时应该用橡皮手套、口罩及臣巾保护。

[结语]

本节分述了颜面部疗疮、手部疗疮、烂疗、疫疗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疗疮相当于颜面部、手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及部分特殊感染,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其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常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若处理不当,易发走黄或损筋伤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外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外科学》书籍目录
  1. 《中医外科学》
  2. 《冷庐医话》
  3. 疔(附痘母即贼痘类)《冯氏锦囊秘录》
  4. 《丹溪心法》
  5. 疔疮《景岳全书》
  6. 《续名医类案》
  7. 疔疮《手穴手纹诊治》
  8. 《续名医类案》
  9. 疔疮《孙真人海上方》
  10. 《经验麻科》
  11. 疔疮《中医词典》
  12. 《中医名词词典》
  13. 疔疮《外科十法》
  14. 丁字号方《医学心悟》
  15. 疔疮《医学纲目》
  16. 丁字保和汤《增订十药神书》
  17. 疔疮《医宗金鉴》
  18. 丁仲英《中医词典》
  19. 疔疮《证治准绳·幼科》
  20. 丁仲麟《中医词典》
  21. 疔疮《证治准绳·疡医》
  22. 丁肿《中医词典》
  23. 疔疮《寿世保元》
  24. 丁震澜令郎疟母《孙文垣医案》
  25. 疔疮《古今医鉴》
  26. 丁瓒《中医词典》
  27. 疔疮《保婴撮要》
  28. 丁元启《中医词典》
  29. 疔疮《万病回春》
  30. 丁元荐《中医词典》
  31. 疔疮《外科心法要诀》

《中医外科学》